黄一琳 侯晓桦 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西安71006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其可引起口眼歪斜、面肌瘫痪,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及生活、工作诸多不便甚至遗留不同程度面部残疾。本病的药物治疗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同。多项研究表明,物理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功能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2]。国内涉及面肌运动训练的报道大多未将其做为独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设计[3],也有研究认为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无统计学意义[4]。有关面部按摩对本病的独立作用,尚鲜见报道。本观察旨在探讨面肌运动训练及面部按摩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优选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就诊且符合上述标准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39.47±12.20)岁,病程(4.70±2.27)d;按摩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63±13.52)岁,病程(4.51±2.64)d;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4±11.89)岁,病程(4.43±2.55)d。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超短波治疗及超声波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运动训练,按摩组则增加面部按摩,连续治疗4周。面部按摩及面肌运动训练由患者自行完成,按摩的手法、力度、取穴方法及面肌运动训练动作由医师给患者讲解、示范清楚,并让患者当场试做,确保患者能准确掌握。
药物治疗 泼尼松30mg早1次顿服,连用5d后逐渐减量至10d后停止服用;地巴唑10mg 3次/d口服;维生素B120mg 3次/d口服;甲钴胺500ug 3次/d口服。
物理治疗 ①超短波治疗:应用五官超短波电疗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0w,小圆电极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区,半面具电极置于同侧面部,间隙1.5cm,无热量-微热量,8~12min/次。②超声波治疗:频率1MHZ,脉冲式,接触移动法疗于耳后乳突区及耳前,0.75w/cm2,10min/次。
面部按摩 患者双手洗净、搓热、涂乳膏,先以手指指腹在面部做螺旋式揉按,治疗顺序为:下颌中部→口角外侧→眼裂外侧→额中部。在眼周及口周则按肌纤维走行做环形揉按。待面部发热后再进行穴位按压治疗,选取阳白、太阳、顴髎、牵正、迎香、人中、地仓、颊车8个面部腧穴,每个穴位按压1min。按摩治疗每次15~20min,每天3次。
面肌运动训练:①额肌:抬眉毛;②皱眉肌:皱眉,两眉向中间集中;③眼轮匝肌:用力闭眼;④鼻根肌:皱眼根部;⑤鼻肌翼部:张大鼻孔;⑥鼻中隔下降肌:向下牵拉鼻孔;⑦提上唇肌及提口角肌:示上牙列;⑧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示下牙列;⑨笑肌:象笑时那样引口角向外上方;⑩颊肌:闭嘴引口角向后;口轮匝肌:噘唇;鼓腮。健、患侧同步训练,每次15~20min,每天3次。当面肌不能主动运动或微动时,可以手辅助做被动运动或助力运动。随着肌力的增强,可以手施加阻力进行阻力训练,以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施加助力和阻力。
观察指标 采用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5],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定由两位医师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取两者得分平均值。评价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观察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面部表情肌运动弱者得2分,稍有运动者得1分,无任何自主运动者得0分,总分30分。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自身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治疗前、后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详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训练组与按摩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01;与按摩组及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训练组 37 9.61±3.76 27.39±5.84Δ▲按摩组 34 9.84±3.82 23.94±5.72Δ◇对照组 35 10.13±4.18 23.68±6.13Δ
讨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肌瘫痪。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继而引起神经营养血管受压,使缺血进一步加重。尽早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才能阻断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抗炎药物,能迅速抑制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地巴唑可改善缺血面神经的血循环;维生素B1和甲钴胺可有效防治病变面神经的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6];超短波和超声波治疗穿透力强、作用深,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缺血缺氧,加速炎性产物清除,减轻水肿,同时可促进组织生物合成和再生修复[7],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本观察选用上述药物及物理治疗做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规干预措施。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喎噼。治疗方法以针灸、按摩、中药内服外敷为主。
此前的报道,都是将面部按摩与针灸或面肌运动训练做为同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观察将面部按摩及面肌运动训练分组设计,以探讨二者各自的影响。面部按摩有助于保持受累肌肉血液循环及营养,能缓解肌肉紧张、疲劳及防止面肌挛缩,可提高肌肉工作效率。本观察按摩组患者普遍反应,每次面部按摩后患侧的紧僵感减轻,活动灵活性增加,但不能持久。观察结果显示,面部按摩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面部按摩既不能缓解面神经管内压力又无面肌纤维主动收缩的作用有关。我们推荐在面肌运动训练前及结束时将面部按摩作为准备及整理活动简化进行,每次约3~5min,以提高肌肉运动训练的效率并缓解训练后的肌肉紧张、疲劳。本观察训练组采用的一套面肌训练动作是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2,8],同时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经验所设计的。4周训练后,该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按摩组及对照组(P<0.05),说明面肌运动训练可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面肌运动训练可改善受累肌肉血循环及营养、代谢,延缓肌肉萎缩,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挛缩和束间凝集,有助于保持面肌比较正常的质量和功能状态;面肌主动收缩还可诱发神经冲动的产生,兴奋运动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本观察结果表明,面部按摩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但可做为面肌运动训练的准备及整理活动进行;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有确切疗效,且经济、简便,可做为该病的常规干预措施。
[1]罗 娟,吴 毅,胡永善,等.急性面神经炎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541-543.
[2]Hyvǎrinen A,Tarkka IM,Mervaala E,et al.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eatment in unresolved facial nerve paralysis.Am J Phys Med Rehabil,2008,87:992-997.
[3]夏 军,郭思宁,赵 丽,等.早期康复对Bell麻痹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1):67.
[4]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7.
[5]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分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34
[6]蔡 斌,赵合庆.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08-209.
[7]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7,143-153.
[8]Shafshak TS.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ls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Euru Medico Phys,2006,4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