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归”而终未“来”——简评电影《归来》

2014-11-21 16:19黄巧莉
电影评介 2014年14期
关键词:陆焉归来丹丹

黄巧莉

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号称是其时隔多年在文艺风格上的重新“归来”,影片创作班底中各路演技派明星的集结,新老“谋女郎”的初次合作以及不少文艺大家们给出的观影指南,如编剧邹静之将影片评为苦心之作,原著作者严歌苓给影片打出99分,莫言认为《归来》是直指人心的电影,李安评价影片风格平静内敛,斯皮尔伯格观看影片之后更是将其评价为震撼与深刻的电影,并不无夸张地为此哭了将近一个小时,再加上张艺谋本人对“苦心孤诣”创作过程的反复阐述,这一切无疑成功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观众不由猜测《归来》究竟是怎样一部有深度的电影才能使这么多艺术大师为之折服。但是,影片正式上映之后,大部分观众的观影感受都类似于张艺谋之前两部电影《山楂树之恋》与《金陵十三钗》,即上映之前过度的“文艺宣传路线”与上映之后不过尔尔的观后感之间的巨大落差。

《归来》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但是原著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人物线索众多,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与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刻画了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之间纠葛的“错恋”。由于时间很长,作者可以更为充裕地展开故事的叙述,《陆犯焉识》不仅从容地描画了陆焉识从风流潇洒、不谙世事的花花公子到历经劫难、饱经沧桑的花甲老人之间的各种人生际遇和性格转变,还探讨了知识分子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个体与社会政治之间细致而微的复杂关系。与原著深广的叙事内容相比,电影《归来》的故事情节显得更为直白浅俗。在对原著内容大刀阔斧删减的基础上,《归来》仅仅截取了小说中陆焉识从劳改农场逃跑回来以及“文革”之后被释放回家的片段,故事的切入角度是集中展现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坚贞不渝、相濡以沫的爱情。原著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各种人生遭际与人物的心路历程都被一概舍弃,保留下来的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爱情故事也经过了一番整改。在原小说中,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婚姻来自于继母的封建包办,为了表示对这段婚姻的反抗与不满,陆焉识曾经逃到欧洲留学,心安理得地过了几年风流快活的自由生活;回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继母与妻子之间的夹缝中尴尬生活,只是在“文革”被劳动改造的漫长经历中,他才逐渐确认了内心对妻子的深爱,但是,在他终于可以与冯婉喻团聚的时刻,却发现妻子已经失忆。到了电影《归来》,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婚姻的起点被隐而不显,通过陆焉识从劳改农场逃跑回来、爬墙翻梯也要见冯婉喻一面,冯婉喻不顾女儿阻挠也要到火车站见陆焉识以及冯婉喻失忆之后心心念念想着陆焉识,坚持每月5号去火车站接陆焉识,陆焉识始终不离不弃、守护冯婉喻的情节,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甚至会得出这样的猜测: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即使不是自由恋爱,也必定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若非如此,仅凭两人之间短暂的共处时光(通过剧情可以得知陆焉识很早就被迫离开了家),冯婉喻是不可能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方师傅的逼迫的。又因为在电影中,中年的陆焉识逃跑回来被抓的情节所占时长较少,仅像整部电影一个稍显冗长的开端,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在缓慢叙述“文革”之后,陆焉识与失忆的冯婉喻之间相依相守的故事,因此,原著中两人之间纠葛错位的恋情在电影中被演绎成了一部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特异的黄昏恋。通过一系列的改编与删减,电影《归来》削平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依靠巩俐与陈道明两个演员的实力派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缺乏戏剧张力与情感深度的通俗剧。

在电影的开端,陆焉识从劳改农场逃跑回来要见冯婉喻,在这场戏中,所有人的出场与行动都源自这一危机,冯婉喻与他们的女儿丹丹被学校领导找去谈话,抓捕人员的紧张出动与站岗盯梢,陆焉识夜雨中翻墙爬楼溜进家门口以及丹丹的偷偷告密,这一切都表现得惊心动魄,充满了神秘莫测的紧张气息。但是,尽管主要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比如陈道明扮演的陆焉识披着雨衣,露出面目模糊的一张脸,小心翼翼地敲了几下自家的房门,巩俐扮演的冯婉喻在屋子里听到敲门声后心神不宁、进退两难,他们都拿捏得很有分寸,但是,由于影片缺少了最重要的叙事依据,这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陆焉识在劳改农场十几年之后为何突然要逃跑回来?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爱恨交织的过往?他们的女儿丹丹为何要出卖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些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叙事成分,而是观众理解人物行为动机,进而产生情感代入的起点与前提。如果导演是为了在电影开端以充满危机感的抓捕行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他完全可以在抓捕行动场景的间隙或者结束后以人物的回忆或阐述等形式补足这些关键情节,只可惜,创作者过于沉浸于自我感知与对影像色调的追求上,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观众看到几个熟悉的演员面孔以及两个主角动情的表演就会感动落泪,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与捏一把汗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少叙事依据,观众难以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比如,陆焉识拼命逃跑回来要见冯婉喻,但从“火车站”情节点的设置来看,陆焉识见冯婉喻的原因又可以被解释为逃跑前对冯婉喻的“物资求助”与“最后诀别”,如果是这样,那么支撑陆焉识晚年对冯婉喻不离不弃的信念又源自何处就显得特别费解;冯婉喻在领导谈话时拒不表态,在陆焉识回来敲门时又没有及时应答,在女儿阻挠的前提下又坚决地要去见陆焉识,其态度的游移与转变也使观众难以理解;再者,如果用想跳芭蕾舞女主角吴清华来解释丹丹出卖父亲的行为(电影影像也部分展示了这一事实),无疑显得过于简单,丹丹楼道里遇到陆焉识直呼其名的不敬,搬椅子坐在门口阻挠冯婉喻去见陆焉识的蛮横以及她剪掉陆焉识所有相片头像的乖僻,这一切都远非想跳女主角这一心思所能解释,它背后显然还有更多未能表现出来的缘由。由于缺失了这些缘由,使得张艺谋原本倾力塑造的新一代谋女郎的形象在一开始就显得面目可憎、不近人情,之后尽管戏份不少,但最多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符号化人物;在冯婉喻失忆之后还决绝地拒绝与丹丹和解的对比下,陆焉识对丹丹的原谅显得如此轻描淡写与不可思议;丹丹第一次叫陆焉识“爸爸”的场景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染力,观众无法从他们父女的和解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倒像是丹丹出于某种目的性的态度转变。

在影片的叙事节奏上,陆焉识从劳改农场逃跑的情节叙事节奏较快,充满悬疑色彩,各种人物角色次第登场,如走马观花一般偶一露脸(这一点仍具有某种商业影片特色),但是,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叙事节奏却变得舒缓起来,镜头就在陆焉识与冯婉喻两个花甲老人之间来回跳转,在修钢琴、看照片、读信件、去火车站接站等一系列日常事件中展现两个老人之间不离不弃的相守与爱恋。人物稍显迟滞的动作与细节事件的呈现使得故事的叙述不疾不徐,但是,由于没有更多新情节的加入与补叙,后半段的故事变得波澜不惊,缺乏戏剧看点,影片结尾处一句“很多年以后”更是直接宣告了之前所有叙述的苍白与无力。另外,由于电影后半段情节对前半段情节缺少呼应与观照,再加上两段情节叙事节奏极不协调,使得电影前后情节之间缺少紧密的关联度,有剧情割裂之嫌。唯一有些新意与泪点的当属影片的结局了,当陆焉识与冯婉喻两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守在火车站出口前,执著地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牌子,浑身飘满雪花时,不少观众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但是,这些泪水并不是源自影片的叙事魅力,而是观众看到任何一对相依相偎的老人都可能会产生的情感冲动。

猜你喜欢
陆焉归来丹丹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林丹丹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陆焉识形象论
电影《归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