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紫紫”:全新媒体时代的女性文化表达

2014-11-21 16:19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4年14期
关键词:文化

张祖群

一、研究切入点

从2010年开始苏紫紫在网上迅速蹿红,2011年她首次出版摄影作品集《苏紫紫——左脸·右脸》(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从苏紫紫的六本私人日记中精选她从小到大的照片,合集出版的《苏紫紫日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旨在告诉大众一个真实单纯、自强自立的美丽女孩子的成长史与心路历程。随后推出传记文学《我是苏紫紫》(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以访谈的形式,还原一个真实的、有思想有内涵有梦想的苏紫紫,从艺术和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苏紫紫的行为艺术,探讨苏紫紫现象的文化根源。“苏紫紫”事件沸沸扬扬,在网民和学术界都引起热烈讨论。

在中国知网里以“苏紫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4年6月,合计收录规范性学术论文、散文杂文等50篇;并且散文杂文多发表于《家庭之友(爱侣)》、《晚报文萃》、《当代工人》、《山西青年》、《课堂内外(高中版)》、《新青年(珍情)》、《天涯》、《南方人物周刊》、《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大艺术》、《软件工程师》、《教育》、《语文月刊》等非主流杂志。笔者没有任何对杂志等级的歧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女性文化学》(赵树勤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使我们在对男权文化、商业大潮和女性自身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考察过程中,对当代女性文化的现实生存状态、未来发展前景及其陷阱也有了清醒的认识。[1]学术界上缺少全新媒体对“苏紫紫”现象影响的学理分析。“苏紫紫”现象作为一种媒体刺激下的文化符号,是一个男权社会、消费主义、商业暴力和眼球刺激等多重视角下的“文化怪胎”。文章试图对“苏紫紫”现象进行述评。

二、“苏紫紫”:作为女性文化符号解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到三年前,2011年《新京报》刊登一则骇人听闻的消息:人大女生校园办个人人体展,当裸模挣学费。我仔细看了这个叫苏紫紫的中国人民大学二年级女生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自幼父母离异,在爷爷和奶奶的呵护下长大。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说:“我家遇到难事,房子被拆了,奶奶住进医院。家没了,看到奶奶成那样,很无助,很绝望。我没办法,去市政府告,那天大雪,我在市政府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没人搭理我。后来,我跪下来了,还是没人搭理我。连保安都藐视地看着我,就像说你告也没有用,你来干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会受欺负?这件事后,我发誓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2]诚如她所言,“我确实经历了很多不公平和苦难,但我不愿意老拿这些东西说事,因为一个喜欢从苦难中寻找感动和力量的人要么变态,要么自卑。”(引自苏紫紫个人经典语录1)且根据媒体介绍和她发表的成长日记看苏紫紫的成长轨迹:14岁时候她是一个四处打架的“小阿飞”;18岁时候她被扔进社会,决定让自己变得强大;19岁时候她被抛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得亦有失;20岁时候她跟男友过柴米油盐的日子,在平静中成长。今天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大时代,这样的一个的本科生,却沦为了每场五百元报酬的全裸模特,她在镁光灯下脱光自己的外衣、胸罩和内裤,只是为了生存。然而她也有理想,也有同龄女孩相似的理想坚守:有时候明知前方是黑暗,却偏要走过去探个究竟,我只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依着这抹浓烈的黑,冲出一片光明?!在追逐梦想的条路上,我虽渺小,身边却有一群同样追梦的人们与我同行,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那就拼命奔跑,管它前方是大雨倾盆还是气朗风清(引自苏紫紫个人经典语录2)。她的个人生活其实是宅女,“不喜欢出去旅游”,自我定位“我属于艺术圈,不属于娱乐圈”,至今拒绝代言成人性保健用品。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和骚扰,她坦然面对“形体艺术不是色情”,要用一生从事人体艺术。从她的纯真个性与纯真理想可以看出,她对人体艺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展现自己的身体之美而乐。她绝非庸俗和浅薄的以身体出卖为乐和为目的的娱乐圈女星,更非暴露自己裸体而挣钱的戏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女生!

“苏紫紫事件”通过媒体炒作,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国内知名网站甚至推出“全裸模特苏紫紫独家写真”,娱乐记者、学者文人、投机政客纷纷发表评论。其中,国内某著名大学美学教授认为“苏紫紫”只是一个还没有真正进入艺术的大门就被诱惑到娱乐市场的“年轻”女生;“苏紫紫”事件是一种被冠名为“行为艺术”的商业炒作。[3]如果说以立体表现神性美的希腊古典人体艺术代表的是立体与神性、以平面形象表现人的理性美主要是欧洲近代人体艺术、以介入空间的形体表现自我的是现代人体艺术、以人体的颠覆和行为的神化的是行为艺术,那么“苏紫紫”现象则是一个被冠名为“行为艺术”的商业炒作。行为艺术本是要颠覆身体美学的,而“苏紫紫”现象却以行为“艺术”的名义为自己制造“裸体神话”。[4]

这些让人不由地想追问一句,学术界、娱乐界,或者说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良知都躲到哪里去了?!你们是否考虑过苏紫紫童年的悲惨经历?!你们是否考虑过苏紫紫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时空转换?!你们是否考虑过苏紫紫本人的所想所思所忧所虑?!你们能否体会一个女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这是一个如此可怜的女孩!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当小草在春风中展现那被野火烧过之后却依然蓬勃的一抹绿色时,可曾有谁知道,小草曾经在贫瘠的土地上是如何乞求上天恩赐一点雨露和阳光?当有人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那句不朽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又有谁可曾知道,在无人眷顾的角落里,一个叛逆的女孩是如何暗暗发誓要适应高考规则,“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坚强,是我们最后的防线,永远攻不破的防线;坚强,是我们无奈之时唯一可以的选择,没得选择的选择。生活给予每个人的,原本就是这么不同……

许多人不能容忍苏紫紫做兼职裸模,更有甚者,不明事理还想骂她,看完那些内容我心酸了。孩子,你太坚强了!妹子,你太勇毅了!你脱光衣服躺在镜头前,是为了生存,这是中国千古未闻之奇耻大辱,更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哀。“难道不穿衣服就是色情?如果有人果真这么认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没有文化,只能说明他自己有窥视癖。我们都是生命,需要相互尊重,以是否脱衣服来作为色情的判断标准,显然没有把人当人看”。(引自苏紫紫个人经典语录3)这是多么质朴又不失深刻的寓言!相较于为了生存的苏紫紫,那些衣冠楚楚地站在镜头前的“男人”,却只是为了性爱、私欲、欺骗和眼球暴力。更有许多看新闻来取乐的人,或者打着为学术研究的旗号而解构她的人,无一不是麻木不仁。他们对于本事件所展现出的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只图一时的眼球刺激,或者假借学术之名,风靡一时,形成短暂的学术昙花。

从苏紫紫走红到成为舆论焦点,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苏紫紫个人无疑是一个受害者,一个男权社会、消费主义、商业暴力和眼球刺激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小小牺牲品。今日之社会,本可不以所谓的媒体炒作来娱乐她,不以所谓的“美学目光”来解构她。只有当每一个社会个体在享受现代传媒所提供的各种文化娱乐信息的同时,也能从封闭而狭小私人空间中走出来,介入到公共空间中寻求媒介独立、文化自由的活动中时,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精神自由才可能更好地实现。[5]她作为一个他者,作为一个被研究、炒作、解构的对象,从主体变成客体,在他人的视野中,如同一件玩物,这个过程本身即为学术界应该沉痛反思的一件事情。还原“苏紫紫事件”本身,苏紫紫已经从女性个体聚焦为一种特定时代的女性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产业变迁史上注定将以一个牺牲者的悲剧角色引起全社会公民的警醒和反思。只不过,时间是在将来,而反思者,或许是我们的下一代。

三、全新媒体时代下的女性表达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在眼球经济的主导下,部分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缺失,造成暴力与色情、重利不重教、制造新闻等思想的传播污染,这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给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引发不少专家和公众对媒体责任的拷问。同时,也导致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不利于传播活动的可持续发展。[6]以网络为主的媒体热衷于重复制造一些时尚话题,媒体推出来供大众聚焦的代表:芙蓉姐姐、流氓燕、超级女声、苏紫紫等网络公众人物。这些女性表演者在时尚领域实现了自己女性身体的“快意表达”,又使普通大众据此各抒己见,满足了各自的男性欲望需求。在这种时尚潮流中,身体成为生活的道具和布景,展示“肉身感性”成为某类人群的特定的生存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苏紫紫,她对于身体的呈现无非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的时尚表达,再一次用自己的身体实践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界线,将网络生活并轨到现实生活中,使女性身体审美、大众化女性娱乐等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女人对时尚的敏感度远远超出男人,由女人来主演,参与者无论扮演何种角色,在这场时尚游戏中都最终获得了自身作为个体的最快意表达。至于具体表达了什么内容,已然无关紧要。正如某学者警言,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克制”、“短视”、“麻木”、“冷酷无情”等症状要加以警惕,对这种时尚的表达方式也有必要在美学和伦理的双重维度中加以冷静审视,将之导向良性发展的主潮。[7]写到这里,笔者刚好看到两则材料:吴辉(2009)以1979~2008年上海出版的《新民晚报》和北京出版的《时装L’OFFICIEL》杂志为对象,中国纸媒广告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有“传统”、“社会地位”、“情感”和“天人合一”;常见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有“竞争”、“现代感”和“性吸引”。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多。至今,西方文化元素已超出中国文化元素近4倍。[8]田佳(2009)以女性网站、讨论区、贴图区、网络游戏等互动平台为样本基础,将网络传媒中的女性文化与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媒体表达围绕不同价值观所建构的思维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道德、婚恋、审美观等文化内容显著不同,性别意识的发展与网络传媒特殊属性之间呈现互动、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网络上的女性文化内容更具包容和开放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的态势。网络传媒中一些隐形的性别歧视,偏激的价值判断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女性。[9]在中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转型时期,在我们一切向西方看齐过程中,苏紫紫由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以及媒体报道附加的“名校标签”、“裸模标签”、“苦难标签”、“90后标签”,她在个人-媒体之间的互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在张贴这些标签的同时,陷入了“为人娱乐-为苏愚弄”的怪圈,丧失了媒体的职业操守。[10]简单地将“女性”与“身体”、“性”嫁接在特有时代符号上,导致媒体对女性的严重误读和曲解,导致女性的正常文化表达产生极大的扭曲、歧视,呈现异彩纷呈的多元价值。同时深处全新媒体时代下的女性本身也容易丧失自我,沦为男性眼中的玩物。好在苏紫紫有个性,从逆境中成长并痛击环境。例如,在苏紫紫拍摄裸体照片之后,对于大学人性管理的缺失、对于大学精神的渴望、对于大学政治课的厌恶等进行了无情批判,遂又引爆网友的热帖《大学,我真想上了你》(发布时间:2011-03-28)。她俨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批判的文化旗手!

写到这里,从镁光灯移向电影银幕,笔者不免要做一点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影视文化产业延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影坛的张艺谋在中国原有的电影格局中撕开了一条裂缝,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中国景象,从而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张艺谋电影”以及“谋女郎”(典型的有巩俐、章子怡、李曼、董洁、周冬雨、倪妮、魏敏芝等)重要的文化品牌。除了早期没有名气之外,“谋女郎”外表也多淳朴实在、无妖艳,像早期的巩俐、章子怡等都是村姑出身,但最终还是走上了通向国际的星光大道。[11]诸多的“谋女郎”们总如此相像,她们从外貌到精神都来自于张艺谋永不熄灭的巩俐情结。正是因为这样同一个原型,2014年他执导的《归来》里巩俐不再是欲望的投射对象,而是承担着全部剧情的驱动力,超越了艺术审美,承载了女性文化的全新表达。张艺谋的成功无疑是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张艺谋现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张艺谋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演员也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热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女性化、个性化叙述,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知名品牌。赞扬张艺谋者有之,批评张艺谋者亦有之,无论赞扬还是批评,有一点都是相同的:他导演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女星原型成为专业人士与大众谈论的焦点,甚至引领一个时代舆论的潮流。展望未来,他对于女性的刻画将从本土文化的独特挖掘、女性质朴或艳丽形象表演、女性文化符号消费等走向女性人物心理刻画、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和谐融合、中国文化形象的再构建、中国软实力等方面,那时,女性不再是媒体和银幕中一个消费符号,不再是男人眼中的文化商品,不再是与男性对立的二维面,而是一种具有丰富血肉与充沛情感的女性表达:让女性成为女性本身。

[1]龙其林.从移植西方到本土构建:中国女性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误区及前瞻——《女性文化学》读后与思考[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66-70.

[2]佚名.苏紫紫:裸模与人大女生不矛盾[N].新京报,2011-01-06(A18).

[3]肖鹰.人体艺术的美学三变——兼谈对“苏紫紫”的美学误读[N].中华读书报,2011-02-02(5).

[4]肖鹰.人体艺术美学三变——兼谈对“苏紫紫”现象的美学误读[J].河北学刊,2011(2):41-44.

[5]张桂芳.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141.

[6]冯丽.论眼球经济时代的媒体责任[D].西安:西北大学,2007:1-47.

[7]张文浩.时尚的功能与身体的呈现[J].临沂大学学报,2011(4):46-49.

[8]吴辉.中国纸媒广告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1979~2008)[D].上海:复旦大学,2009:1-132.

[9]田佳.网络传媒中的女性文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1-47.

[10]邰晶晶.苏紫紫事件中的标签效应[J].新闻传播,2011(5):169-170.

[11]徐颖涛,杨金戈.浅析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品牌建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82-8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