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如何解答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之我见

2014-11-20 05:25张惠春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2期

张惠春

【摘 要】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阅读能力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它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字词句等基本功,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辨别和应变能力及学生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指导学生呢?

一、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要求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捕捉信息,重点突破

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弄清问题,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2.想象说话,联系生活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象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1.直接提取信息

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升内涵,升华情感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四、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乱答

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2.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