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莉+周正梅
一、 新课导入
师: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一年四季与家人在一起,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感动。比如说,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散步,在夏天的荷韵、秋天的菊香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和美好。那么在寒冷的冬日,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又有哪些快乐的经历呢?
生1:我和家人围在取暖器旁边一起讲故事。
师:一起讲故事,既收获了知识,同时又感受到温暖。
生2:在雪地里面打雪仗,拿雪球互相砸。
师:我眼前已经出现那样快乐的情景了。还有没有别的快乐经历?
生3:我们一起堆雪人,虽然很寒冷,但是我们都感到很快乐。
师:这话说得真好,还有没有补充?
生4:和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
师:你需要动手吗?
生4:我可以帮家长打下手。
师:这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我的女儿真懂事。你也会觉得,我长大了,能帮爸爸妈妈做事了,会觉得特别幸福,特别快乐。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与家人在一起,这样的冬天还是有很多的快乐温馨,很多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古人的家庭,看看在寒冷的冬天,他们这一家人在做着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一篇《咏雪》(板书课题)。
【点评】《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篇,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人生中在学校里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者以一个主问题导入,请学生交流冬日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的生活经历,问题设置紧扣文本内容,并为后面进行文本分析作铺垫;教者提问的方式也让学生感觉很温馨,只字不提“今天学习的是文言文,文言文与我们今天表达的语言有怎样的不同,有怎样的句法特点”等等言辞,否则,会把还没有走近文言文的学生就吓跑了。
二、过程展示
师:看这一课的标题,谁来猜猜看,这课可能会写什么?你第一个举手,你来说。
生1:我觉得这一课可能会写作者和他的家人在一起赞叹雪的美丽。
师:你为什么会用“赞叹”这个词呢?
生1:因为“咏”表示……
师:你联想到了一个词?大家告诉他。
生:(齐)歌咏。
师:你觉得歌咏有赞叹、赞美的意思,所以你觉得可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赞美雪。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推测?
生2:我觉得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作诗。
师:你为什么会用“作诗”这个词?
生2:因为“咏”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诗的意境。
师:你觉得“咏”必须得有一点诗情画意。文章可能是有诗情画意地说着雪。还有没有补充意见了?我们想一想,小学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咏什么”这样的诗作?
生3:《咏鹅》。
师:还有吗?
生:(齐)《咏柳》。
师:现在联系你小学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猜一猜这篇文章可能更倾向于写什么?
生3:可能会写雪景、雪的美,雪的一些姿态。
师:可能会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雪,然后表达一些赞美之情。好,这都是我们的猜测。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
【点评】这是教者在领着学生“初读标题,揣测文意”——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多次使用“猜猜、推测、猜一猜、猜测”等词语,串联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利用,也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学生在温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打开了知识储备的闸门,一下子就勾连了旧知《咏鹅》,初步感受了“咏”的内涵——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并进而进入文本,寻个究竟。
师:哪位同学能有信心给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一生朗读课文)
师:这是你第一次读文言文吗?
生1:以前读过一点。
师:和现代文的朗读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1:它与现代文的格式、标点有一些不相同,读起来感觉……
(其他学生补充:拗口、疙疙瘩瘩的、怪怪的。)
师:这就是我们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感受。那么,怎么能把文言文读得不拗口呢?大家刚才有没有发觉这位同学读到很多地方都停顿了,有些字音把握不准。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把读不准的字音先读准了。比如说,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PPT出示词语“欣然、王凝之”)
师:“欣然”的“欣”有没有后鼻音?“王凝之”的“凝”呢?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两遍。(出示拼音,生齐读)
师:很好。这些字音会读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读得好多了。有一个地方一读到,好像就有很多种声音。(出示词语“差可拟”)“差”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是多音字,当它出现在文言文里面时,我不知道该读什么了,怎么办?
生2:了解它的意思。
师:聪明。看看注解有没有告诉我们意思。
生:(齐读)差(chà)不多。
师:你们已经读了,“差(chà)不多可以相比”。那在文中这个字怎么读?(生齐读:chà可拟)
师:当我们知道它的意思,这个多音字的字音就读准了。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者指导学生文言文要读顺首先要读准字音。教者潜移默化地给了学生读准文言文字音的多种方法——如何关注生字读音、如何利用课
课例展台
文注解辨析多音字音。同时,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予以巩固。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文章读得比较顺了。读顺了以后,我们能不能把文章读通呢?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给我们听听?(PPT出示:猜读文意,流利朗读,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生1复述)
师:已经挺好的了。他刚才已经把文章大概的意思说出来了,但是很显然,有一些地方他还不是十分明白,比如说最后这两句话,谁来帮帮他?
生2: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是,原来是哥哥谢无奕的女儿……
师:“谁”原来是?
生2:讲出这句诗的人原来是……
师:讲出“这”句诗,上面有几句诗呢。
生2:讲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这个人……
师:知道她的姓名吗?
生2:谢道韫,就是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王凝之是王羲之的二儿子,这个谢无奕又是谁呢?
生2:是谢太傅的大哥。
师: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兄长谢无奕的女儿,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这里是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交代。同学们非常不容易,初读文章就能把大意说得这么好,很不简单。我们发觉每个国家在不同时代里,它的语言总会有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特征,如果我们要走进这种语言的话,恐怕还得动动脑筋,花点工夫呢。所以,刚才我们同学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出色了。有一些小小的需要老师提示的地方,我再提醒大家。(PPT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谁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生3:谢太傅在一个下雪日举行家庭聚会。
师:这句话当中有没有理解文意上的难点?
生3:“内集”比较难。
师:那你怎么翻出来的?
生3:看下面的注解。
师:聪明!你教会了同学们一个方法,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里面有些词语的含义不明白的时候,可以首先看一看注解里有没有给我们提示。对于这个词语,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找到答案?
生4:用拆词法。“内”就是里面的意思,“集”就是集会。
师:就是在里面集会?
生4:是在家里集会。
师:你把它引申为家里集会。非常好。这就是同学聪明的地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寻求注解的帮助。我们惯常用的一些方法也是非常好的方式。现在我们知道,“谢太傅”是活动召集人,“寒雪日”是时间(天气),“内集”就是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现在会读了吗?(生齐读)
师:我们掌握了通过注解明了文章的方法。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PPT出示:“与儿女讲论文义”)
生5:与儿子女儿谈论诗文。
师:谈论诗文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注解有,“讲论文义”就是谈论诗文。
师:“儿女”这个词呢?刚才她说是儿子和女儿,我有疑问了,文章结尾那两句话和这句话不就矛盾了吗?谢道韫是兄长的女儿,谢朗是兄长的儿子,他们是侄儿侄女,怎么开头是和自己的儿子女儿讨论文义呢?那这个儿女还能不能从字面上去考虑了?(生摇头)我们得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板书:“子侄辈”)所以要想读通文言文的文意,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去猜读。但是不要忘了,有些词语的含义还要关注上下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对文意的解读不出现偏差。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
师:这一句呢?(出示“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6:宛如柳絮随风飘起。
师:你把“未若”翻译成“宛如”,同学们认为准确吗?先是谢朗说,把盐撒向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接着说,宛如柳絮……你们觉得这个和上文的语境是否贴合?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7:这里的“未若”应该是反驳上面一句诗的……
师:至少是对上文的一个小否定,就是你说的不够好,我觉得应该更像什么,那这个“未若”你怎么解释?
生7:不如比作。
师:“未若”就是比不上,你刚才的这个比方比不上我这个比方,我觉得还不如把雪比作柳絮随风飘舞。同学们,你们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生都赞同后一位同学的观点)
师:考虑到上下文的文意,才能精准地解读文言词语的含义。我们所有同学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一个字没有解释出来,偏偏这个字“因”注解告诉我们了。你们看到这个注解了吗?把它放进去试试看。
生:(齐)我觉得还比不上柳絮凭借风飘起。
师:有什么感觉?和刚才柳絮在风中飞舞相比哪句好?
生7:原来的好。
师:加了“凭借”以后觉得不生动了,哪个对呢?很显然,如果我们在文言文中需要解释“因”这个字的时
课例展台
候,我们得知道“因”是“凭借”,但是放在句中就不生动,也就是没有美感了,所以把这句话说成“柳絮在风中飞舞,随风飞舞”,这样就有诗情画意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
师:在我们这一番集体努力之后,大家有没有发觉,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词义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了。带着对词义准确的理解,我们再把这篇文章读一遍,看看是否可以读得更加流利。(生齐读课文)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者指导学生学文言文要读通、读流利,关键在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有整体把握——复述故事;也有难点词语意思的揣摩理解。在师生的交流中,教者又不露痕迹教给了学生揣摩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结合注解、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生活体验和文章的实际需求(给人美感),猜读文意。可贵的是,教者在分析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的意思时,虽提到了“注意停顿”的朗读要求,但教者并没有以此介绍一通关于文言文朗读停顿必须注意的事项。尤其值得赞赏的是,教者始终都小心地在保护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地在鼓励学生往理解文意的前方“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为对于初读者而言,文言文的学习热情真的太脆弱了,太需要保护、太需要培养了。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能够流利地把文章读出来了。同学们,对于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准了文章的字音,读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这篇文章是不是就完成学习了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PPT出示:《世说新语》介绍)。教师朗读并请同学们看一看。(PPT出示:如果把《咏雪》归入上面的某一个门类,你们想把它归入哪一个门类呢?)请你选择一扇门,然后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门类。
生1:我选“文学”这扇门,因为文章本身是写谢太傅召集儿女讲论诗文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是“文学”。
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事件是讲论文学的事情,所以归为“文学”一门,赞成的请举手,有没有他的支持者?其他同学可能有别的想法。
生2:我觉得应该把《咏雪》归到“言语”门类里,因为谢太傅召集他的子女本身是为了召开家庭会议来谈论诗文,这时突然下起大雪,谢太傅才想到这个话题,问了侄子侄女,所以我觉得应该属于平常的一些言谈。
师:赞同她的举手。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刚才有些同学立即就把手举起来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犹犹豫豫,不太敢举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现在集中点就是究竟归于言语门还是文学门。(PPT出示:《言语》《文学》介绍)现在我们把《咏雪》归入哪一门?
生:(齐说)“言语”。
师:为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我。
生1:在下雪的情况下,谢太傅提出了雪像什么的问题,儿女们回答得很好。
师:句子不多,一人只说了一句,但你觉得是佳句,那请问好在哪呢?
生2:形象地写出了雪十分的白。
师:白,就是从色彩上,盐颜色上和雪挺像的,谢朗的句子写出了相同的特征,所以你觉得挺好的。那谢道韫的好在哪儿呢?
生3:她把雪比作柳絮,柳絮是轻盈的,写出了雪飘舞时的优美和轻盈。
师:所以,他觉得这两句都是佳句。那么写这篇文章的人觉得谁的好?
生:(齐说)谢道韫。
师:为什么呢?好多同学在读“即公大兄……”为什么读这一句?
生4:这句话是介绍谢道韫的,谢朗一句都没有介绍。
师:介绍了她显赫的身份、地位,专门做了补充介绍,那可见写这篇文章的人恐怕更看重谢道韫,觉得她的那句话更好。你们认为呢?
生5:谢朗只是写了雪颜色很白,是静态的;但谢道韫写到飘舞,是动态的,让人眼前出现飘舞的画面。
师:换句话说,谢朗的那句仅仅是形似,而谢道韫的这句却神似。谢道韫抓住了雪飘舞的神韵,所以大家觉得这一点上更胜一筹。所以,后人对于谢道韫的才华干脆冠之以“咏絮之才”,后来还把“咏絮之才”用来指女子的才华。(板书“咏雪之才”)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文本学习进入一个重要阶段——了解人物形象。此中有《世说新语》及其《言语》《文学》门类知识的介绍,也有“归门”的道理之辩,更有谢朗和谢道韫“佳语”的赏析。当然,稀有的是教者的教学智慧——仿央视综艺节目“开门大吉”,请学生上台开“门”;可见教者机智地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地有意激趣。
师(出示并读PPT):无论是言语出色的谢道韫,还是在瞬间接受到问题时做出及时反应的谢朗,他们在言语中展现的智慧仅仅源自于天资聪颖吗?
生1:不一定是天资聪颖,和他们的勤奋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猜的)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2:我觉得还有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他
课例展台
们能很形象具体地说出雪像盐,像柳絮。
师:他们有很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我想这个原因有好多好多,我们到文章里找一找,看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他们智慧的缘由。
生3:有可能是谢太傅他们的教诲。
师:你怎么感受到的,用文章里的证据。
生3:与儿女讲论文义,因为分析了文句的妙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句子。
师: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聚会,你们通常会讲什么?
生3:谈天说地。
师:吃的、玩的、我们的生活。而这家人坐下来,家庭聚会时聊诗文。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份咏雪之才,很有可能源自于书香门第,这样的浸润让他们具有了慧心。(板书:书香门第之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到文中去找。
师:我再给点提示。(出示PPT并读谢太傅简介)大将军同时也是个大文豪,我们小学有没有学过这么一首诗,与我们秦淮有关的《乌衣巷》,里面有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就是指谢安,“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谢安不是个寻常人。这样的一个大将军、东晋名士出现在众人面前,应该是这样的吧。(教师模仿,晚辈们,我们来讨论一下今天外面雪像什么?禀告叔父,……请叔父赐教)谢道韫和其他的子侄辈亦是如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这种氛围没有?
生:没有。
师:在谢朗、谢道韫的回答里有没有诚惶诚恐的称呼语?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
生:因为谢太傅平易近人。
师:家庭具有了和睦、宽松、自由的氛围,晚辈们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板书:家庭氛围之乐)还有“大笑乐”,作为故事中最重要的评判人,谢太傅有没有评价谁说的好?谁能说说他为什么笑而不评呢?
生:先是默许了谢道韫的诗好,又不打击其余人的自尊心。
师:保护了谢朗的自尊心,否则下次谢朗就不敢说话了。还有可能觉得,只是一次家庭聚会而已,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思维,我已经觉得非常欣慰、非常开心了。所以,谢太傅不单用他的胸怀营造了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而且在对晚辈的教育中,还拥有了极其高妙的智慧。(板书:家庭教育之智)有的人说,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关键。的确,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现在,捧起书来,我们再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如果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试着背一背。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文本学习进入一个高潮阶段——找寻教育智慧。教者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已知中进行质疑探究,教者的智慧首先在于质疑探究始终围绕文本进行,也始终围绕编者的编写意图进行——教材导读中有阅读提示“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教材“研讨与练习”一中有“《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其次,教者的智慧还在于适时提供了探究的资料、课堂上的精彩模仿及与今天我们普通人家的家居生活比较的体验。在教者的循循善诱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螺旋上升,“咏雪之才”的诞生是教育的智慧:书香门第之慧、家庭氛围之乐、家庭教育之智。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拿到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去读准字音,怎样去读通、读懂文章的意思。带着今天的学习收获,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的时候,一定会更加顺利。
【总评】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节奏就快起来了,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课改之初,也确实针对“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象做过矫正。可是,一不小心,有时候又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快车道”,强调课堂容量要大,强调课堂节奏要快,强调专业术语要尽快教给学生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顾教材、文本及学生的特点,一味地强行要“快”,某种程度上讲,那无异于是把学生推向越学越厌学的境地。
当下,一线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研究落实修订后的“课标”精神及教材编者意图,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长效。南京市中华中学吕莉老师在南京市范围开了一堂文言文阅读教学示范课,我以为吕老师执教的《咏雪》是一堂相对“慢”而高效且长效的文言文阅读课。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吕老师只选择教一篇短文,而我所听课中,相当多的老师是把《陈太丘与友期》也上完了,吕老师的课堂只针对一课,也夯实了一课,学生收获颇丰。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吕老师都处理得当,且娓娓道来,节奏的把控急徐有致。而面对新授的崭新的文体文言文,吕老师更是能耐得住性子,根本没打算一股脑儿把文言文学习的那些专业术语马上教给学生。(大多数的课堂是“交给”,而不是“教给”。)我想,吕老师一定认为:文言文学习刚打了个头,等你们有了感觉,有了兴趣,再慢慢来吧!
基于此,我们的文言文起始教学,还是“慢”一点吧!
(课堂实录由周正梅老师根据录像整理)
(吕莉,南京市中华中学;周正梅,南京市秦淮区
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