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祥
一、课外实验的意义
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规律,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仅仅靠教材预设的实验是有限的,远远不够的;在实验的课堂里,有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科学课外实验就是对课堂教学实验的拓展和延伸,其探究的内容很广泛,切合点可以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对物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或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身边的物质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种独立自主创新和体验的一个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区别
课堂里的实验,是在教师的掌握和控制下整体进行的,自主学习的导向也只能趋向于更好地掌握和再现书本知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由于受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外实验的利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的发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课外实验的优越性
1.课外实验具有独立性
科学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它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
2.科学课外实验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操作简便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材料都是我们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和认识科学本质的重要资源。如一个废灯泡、一个矿泉水瓶、一个注射器、一个易拉罐……在师生的巧思妙想中就可以成为预想不到的实验仪器。例如,在脸盆中盛些水,再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上,学生发现,他们分解了太阳光,这些实验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3.课外实验思路简明,结构简单,教学功能却不小
简明的思路却能揭示深刻的科学思想,简单的装置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简便的操作凸显实验的实用性。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显得粗糙、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却不小。
4.科学课外实验能切合课程的探究实际,从教材出发又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大气压强实验,用马德堡半球和抽气机往往难以做成功,盖因抽气和密封效果不好。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做“瓶盖吸水实验”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大气压的存在,实验效果好。
四、科学课外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课外实验,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事物本身不包含兴趣,兴趣产生与我们自身。有些事物看起来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我们去接触它,深入下去,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有些事物经过实践,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大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后,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即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倘若实验失败了,究竟是设计上的问题,还是动手操作上的不严谨?学生在反复思考、多次实验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4.有效地进行不同学科的融合
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打破了固定学科的界线,冲破了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中自主的活动,使得科学课外实验教学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更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5.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科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方法去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任务,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就能得到有效的补充。例如,观察种子的发芽,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总之,科学课外实验,机动灵活,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填补教材的不足,对教材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大,知识覆盖面广,互补性好。科学课外实验,是实验课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更是科学课堂实验的发展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