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福河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处于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是决定这种转换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具有明显的行政性、封闭性、单向性、滞后性和孤立性印记。既有模式的转换需要突破来自行政化的组织体系、学科化的专业结构、消耗型的资源使用方式等方面约束,也有单向性的人才培养标准的约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需要从改变现有反馈机制的孤立性着眼,提升反馈机制对决策的影响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0-0009-04
一、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自我调适能力的现实呼唤
对职业院校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而且学界普遍认为适应性的内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体现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可以从适应对象、发展时间和发展阶段等维度进行理解。以此维度审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现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现实的生存型适应,体现出工具主义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取向应趋向于发展型适应,即应受到选择性、主动性和适切性等应然特征的规约[1]。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适应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反馈机制是人类社会内部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调控机制,是系统自我调试的基本方式,对一个系统的适应性具有决定性影响[2]。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3]。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决定着职业院校由生存型适应阶段过渡到发展型适应阶段。借助系统控制论相关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进行分析,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总体特点,进而分析制约模式转换的因素,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二、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一)构成
反馈是指施控系统的输出作为被控系统的输入,作用于被控系统(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即输出)再送回来,并对系统下一时刻的再输入和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如图1所示,反馈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大致由控制环节、执行环节、反馈环节和比较环节组成。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存在两种反馈形式,即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发挥增强输入信号的作用,负反馈发挥减弱输入信号作用。正反馈不能进行控制,只有负反馈控制系统才能完成自动控制的任务,即系统的适应性主要取决于负反馈机制的作用。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给定量、控制器、执行器等概念的具体内容如下。
给定量指人才需求;控制器指学校决策机构;执行器指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职能部门与一线教学单位;被控对象指人才培养模式;被控量指人才培养实际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参与者包括: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P)、以学校高层领导为代表的决策者(D)、以职能部门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M)、以系部教学单位为代表的具体操作者(T)、以学生为代表的学习者(S)、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协作机构(C)。其相互之间的反馈回路包括两部分:一种是大循环反馈回路(用虚线表示),一种是单反馈回路(用实线表示),如图2所示。大循环反馈回路揭示了人才培养活动中各参与方的总体反馈机制。单循环反馈回路包括五条单反馈回路:T—D;T—M;T—P;T—S;T—C。因为国内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由各专业所在系部(或分院)负责操作,所以T是各种反馈回路的中心点。
(二)特征
综合分析反馈行为的生成动因、参与主体、传播方向、影响效果、内容等因素,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行政性
行政性特征源于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学校投资体制;二是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总体结构;三是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体系。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总体上缺少内生性的与社会需求进行互动的动力,从而形成行政引领下的反馈机制。
2.封闭性
在一项关于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的研究中,笔者采用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矩阵对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进行分析,形成两个判断:一是参与主体以教育服务供给方为主,需求方参与不足;二是各方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改革的中间过程,决策起点与决策终点受到忽视。如图2所示,除了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缺少反馈的意愿和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便难以获得负反馈,而负反馈恰恰是系统形成自我调适能力的基本保障机制。在此结构下,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的更多是正反馈,也就是说系统自身只会自我强化,以至于陷入自我编织的路径锁定。
3.单向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但绝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本身。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反馈行为,主要指向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播等方面联系薄弱。
4.滞后性
职业院校的专业是与特定岗位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因应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作为系统输入量的人才需求受到技术进步、商业模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客观上一定会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国内职业院校而言,在行政体制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这种滞后性被进一步放大。
5.孤立性
反馈控制系统中,一次信息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决定系统能否实现闭合循环的关键,输入量能否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则决定了被控量在本次循环中的具体值。信息反馈自身并不能带来改变,信息反馈只有同其他资源要素反馈复合在一起,反馈机制才能发挥效果。因为封闭性特征的存在,造成反馈信息形成之后不能有效传达到或改变系统输入,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环节,在决策没有根据反馈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要素的流动就依然按照原有的标准继续运行。
三、发展型适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调整面临的约束
(一)行政化的组织体系
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活动被拆解为不同的单元,并分散给相关部门去完成。行政体系特有的规范性与部门间的阻隔性严重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反馈信息对决策环节的影响需要经历漫长的、程序化的环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行政指令及行政者自身的意志左右着系统运行,用图1进行解释,系统的输入量与比较量都是由行政力量控制的,所谓的反馈只不过是一种参考而已,难以对决策形成影响。
(二)学科化的专业结构
在总体上,职业院校仍然沿袭以学科设专业的逻辑,致使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交流语境。西方国家专业的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变更专业自由。而在我国,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分明,学生变更专业较为困难[4]。
(三)消耗型的资源使用方式
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消耗型,另外一种是发展型。消耗型模式以行政力量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处于相对封闭的财政预算体系之内,重投入而轻产出。发展型模式以教育供求联盟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融入社会资本体系之内,在重视资源投入的同时,关注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发展型的教育资源利用模式因其能在教育供求各方之间形成良性的利益交互机制,能够为教育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资源供给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给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政府负责拨款,学校负责花钱,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套路,教育资源的运行被禁锢于行政框架下的封闭体系。在如此自成逻辑的封闭结构之下,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资源难以流出,进而造成各方都缺少发展的积极性。
(四)单向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三方面的能力:以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代表的通用能力,内容包括普适性、超前性、长效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形式的能力为代表的自立能力,内容包括独立行动、应用性思维和行动、自学行动;以行为方式为代表的个性能力,内容包括个人行为方式、社会行为方式、工作行为方式、责任行为方式。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通过的《上海共识》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仅有一技之长而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职业教育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技能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因此,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职业能力开发不仅要使接受其训练的个体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而且要重视对个体生命的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锻造,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建构依据,这种单向性的导向同发展型适应的要求存在严重冲突。
四、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发展型适应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转换以行政性、封闭性、单向性、滞后性和孤立性为印记的反馈模式,能否转换则取决于能否突破上述四类约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引入社会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推广数据平台的应用等操作均是有益的探索,方式方法层面的优化对结构与机制的转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但在人才供需社会结构及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学校运行模式没有根本转换的背景下,主体性参与严重缺位,能够与发展型适应性相匹配的反馈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
关于教育法规方面的研究将制约主体性参与的因素归结为高校的治理机制,并寄希望于通过对《高等教育法》的修订理顺高校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约束行政权力,明确高校自主办学地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1999年,《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高校行政权力集中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足以表明原来封闭的教育体系是缺少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能力的。反思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过程发现,现代大学制度不是某种强势力量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社会力量的博弈格局中自发形成的。国内部分实施理事会制度的高校难逃行政权力集中困扰的现实业已证明,仿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能够落到纸面却难以落到实处,缺少多元化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注定会被个别主导力量所绑架。
教学改革的基础是资源配置结构与交易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宰的资源配置结构如果没有改变,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就难以获得进入高校教学改革决策体系的资格和条件,主体性参与的机制亦难以形成。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开放的发展平台,这一点得到普遍的认可,也被认为是实现高校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信息、人才、知识、设备、场地、服务、资金等多种价值要素的交换关系是协作的基础,这些资源要素的交换与流动如果是阻滞的,仅仅在信息层面实现有所沟通,反馈机制的本质意义仍难以得到体现。
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改变现有反馈机制的孤立性着眼,通过调整资源交互关系,让信息反馈与资源流动协同运行,消除外部利益相关者进入的障碍及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优化主体参与结构,从而改变既有机制的封闭性特征。在一个同外部环境能平等、充分对话的系统中,负反馈才有可能存续,发展型适应能力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成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摭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2]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76-82.
[3]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7-91.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2-4.
Analysis 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daptation Conversion Perspective
TAN Fu-h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Panyu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The adapt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rvival type to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type, 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etermines the process. The present system is bureaucratic, closed, unidirectional, behind-time and solitary. The restrain from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others aspects strengthen the path dependence. To promote the effect from feedback mechanism lies on how to remove the solita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eedback mechanism
参考文献:
[1]张成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摭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2]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76-82.
[3]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7-91.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2-4.
Analysis 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daptation Conversion Perspective
TAN Fu-h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Panyu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The adapt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rvival type to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type, 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etermines the process. The present system is bureaucratic, closed, unidirectional, behind-time and solitary. The restrain from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others aspects strengthen the path dependence. To promote the effect from feedback mechanism lies on how to remove the solita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eedback mechanism
参考文献:
[1]张成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摭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2]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76-82.
[3]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7-91.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2-4.
Analysis 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daptation Conversion Perspective
TAN Fu-h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Panyu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The adapt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rvival type to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type, 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etermines the process. The present system is bureaucratic, closed, unidirectional, behind-time and solitary. The restrain from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others aspects strengthen the path dependence. To promote the effect from feedback mechanism lies on how to remove the solita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eedback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