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

2014-11-18 20:21朱承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研究综述高职院校

【摘 要】在教育部、中宣部大力宣传拓展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基于自身的优势和地位必然将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国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研究包括: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现状的研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意义的研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性研究。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还是相当快的。共青团中央于 1993年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随后各高职校志愿者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成立了各自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及相应的社团组织,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得到了夯实。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校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研究

对于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学界看法比较的一致。大家一致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端正,热情十分高涨。但是针对目前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内容浅层次,活动形式单一化。未能结合职校专业特长充分地开发、挖掘职校的潜能,把工作深入下去。

(二).管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学校没有较完善的活动制度,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针对性,被动色彩较浓。主要表现在:招募队员随意性大,缺少正常化的培训。

(三)活动各环节未能有机结合。从目前情况看,各项活动基本停留在活动本身,未能很好地把培训、立项、反馈和总结表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制度,形成规范,这样既不利于活动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意义的研究

学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主要是分为对学生和对学校两个层面来进行的:

(一)对于学生而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的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周颖莹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就指出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变得更加的自信;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与创新活力得到了激发,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志愿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专业化实践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职业道德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李春晓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初探》一文中指出志愿服务可以唤起为他人服务的雷锋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期教育学生的有利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王运泉在《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就指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而深远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能,又是其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其次,志愿服务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文章指出用志愿服务这种形式,可以低成本为学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可以有效的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学生工作经验的不足,提升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最后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改善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指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和实践、书本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为高职院校第一时间了解就业市场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性研究

既然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江浩在《高职青年志愿服务特色及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就认为要想真正的把志愿服务在高职校中推广开来,必须要建立长效的机制。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措施: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着力于“专”,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体现鲜明特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建立专业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作者指出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是把党支部建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上,扩大专业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推动高职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持续开展。同样是认为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刘永钦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初探》中则指出:当前,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从学校上层的设计支持开始,抓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培训机制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通过与校外合作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具体来说,作者认为激励机制主要是从学校政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质量。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既是一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将志愿者活动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学校建设之中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研究的面是很广泛的了,但是在深度上还有待挖掘。本文仅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负责的2012校级课题《常州卫校护生志愿服务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承(1983.12- ),男,硕士,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研究综述高职院校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