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

2014-11-18 11:48杨晓丹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研究教育

【摘 要】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不但关乎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而且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主要是大学生在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判断大学生是否成熟以及是否实现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详细叙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然后又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最后说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全文做了相应的总结。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中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太过于重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短期的目标实现,而缺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实用主义盛行。所以出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丢失了对理想不断追求的信念,使得他们的幸福指数降低,并常常伴有空虚以及失落的情绪,进而导致他们出现酗酒、沉迷网络、经常逃课等现象。

(二)诚信意识薄弱

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完美人格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可以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基础。但是现在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拖欠学费、贷款不还、求职资料造假等。

(三)公德意识淡化

公德作为公民应该遵循的最基本和最普通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大学生人群中中,却成为了一个大难题,随地吐痰、破坏公物、铺张浪费、等现象非常常见。

(四)法律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大学生法律意识非常薄弱,即便违反了法律也都是后知后觉,比如说利用网络虚拟化的特点,来散布流言蜚语,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等。

(五)集体精神匮乏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层出不穷,促使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彰显出来,这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多的去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而慢慢取代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多的去强调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就会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了对社会和集体献身的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分析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入校就专注于考证与考研,而对于对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却很少关注,这就因为他们过于的关注自我而感逐渐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还有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唯利是图、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是大学生很容易的去追求个人的价值与享乐主义,而轻视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

(二)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家庭教育关键还是比较传统与保守的,这就使得子女把原本的属于自己的责任理所应当的推给父母,逆来顺受,这就促使他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随着不断地成长,就是他们的这种意识不断强烈,最终导致人格的丧失。

(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由于学校太过于追随市场经济的步伐,很多的学校就会把专业课、考研、应用技术的教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所以也就造成学生注太过重视个人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出现责任意识断层的局面。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导致他们偏离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很容易走向极端,不能正确的辨认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对他们来说,社会责任就是外在的东西,无法促使他们实现自己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从而丧失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应该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还要为大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国体、政体的基本内容、准则和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有自立能力、有信心、有参与意识、具备法律素养的自主公民。

(三)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衔接、相协调的合力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责任不能单单归结于学校,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地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联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建立立体的教育网络,来提升教育的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正在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向成的重要过程,也是社会责任感不断形成,发展以及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便为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郑雪,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3).

[2] 戚艳萍,刘玲,吕素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作者简介:杨晓丹(1985.08- ),女,陕西宝鸡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