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王奇娜
【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是社会工作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的表现,它影响着社会工作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情况。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Z大学本科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专业认同度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整体认同度处在中等偏低的水平,特别是专业行为性认同更低。而且专业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和行为性认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数据结论,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每年培养2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另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六大人才队伍并且制定了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
但是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局面,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了解很少,不少人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是怎样的一个专业。而且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一开始对本专业的了解也不够,很多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填报的这一专业或者是在录取时调剂到该专业。据统计,由于缺少社会认知、发展环境和使用平台,自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8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流失。
这种反差就带来了这样的疑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真的认同自己的专业吗?他们会认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吗?他们以后从事社会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本研究就试图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做一些探索,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工作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找出一些可以帮助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途径。
二、研究过程
(一)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界定
社会心理学家艾尔克森对认同的纬度进行了界定(见表1),认为认同形成和确立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个人的、相互的、集体的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四个方面。
国外对专业认同地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专业认同认同被定义为一种职业认知、态度和情感的移入过程最终实现同一性,在这一过程中并试图对职业的价值观、技能等产生一致感。代表学者有Twiselton(2004)、Flores(2006)。第二种是从静态角度界定专业认同,他们认为专业认同是一种同一性状态,是从业者与职业在目的、利益、认知倾向等方面的同一性状态,代表学着有Maclure(1993)。除了这两种比较主流的认识之外,Sara Alves、Nicola Gazzola(2011)的观点也对专业认同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从系统层面界定专业认同,认为专业认同分为三个系统层次,第一个是中心区,它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第二个是基础区,它包括工作经验和角色等;第三个是辅助层面,它包括认证。
表1 认同三因素模式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界定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其本质上就是社会工作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态度。因此按照霍夫兰和罗森堡的态度三要素说,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这种预先反应倾向由三种要素构成:情感、认知和行为。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国内Z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共217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140人。样本选取符合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男女的基本比例。
本次研究编制了问卷,利用spss19.0对问卷的各维度和整个问卷的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认同信度分析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问卷的三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都在0.7以上,特别是行为性认同维度超过了0.9,而且整个问题的克隆巴赫系数也达到了0.93。因此可以说整个问卷的信度还是相当高的,测量的稳定性也有很好的保证。
三、研究发现
(一)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本次研究的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5点量表,在记分时1代表非常认同,2代表认同,3代表一般,4代表不认同,5代表非常不认同。通过分析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在各维度和总分如下表3所示。
表3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总分均值为2.793,得分相对中间水平偏高,总体上认同度一般偏低,而在各维度来说,专业认知性认同最高,专业情感性认同次之,专业行为性认同最差。
(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各年级社会工作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进行研究,在情感性认同方面大一与大四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F=3.536,df=216,p<0.05);在行为性认同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F=6.886,df=216,p<0.05);而在专业总认同方面大一与大四存在显著性差异(F=3.937,df=216,p<0.05)。
在进行不同选择方式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得专业认同差异分析时,发现选择社会工作方式不同的社会工作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差异,特别是高考第一志愿和被调剂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认知性认同(F=3.666,p<0.05);情感性认同(F=6.670,df=215,p<0.05);行为性认同(F=3.111,df=215,p<0.05);专业总认同(F=5.638,df=215,p<0.05)。
综上可以看出,在专业行为认同上不同年级以及不同选择方式的学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认同维度以及专业整体认同,仅高考第一志愿和被调剂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endprint
(三)专业认同不同维度的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研究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专业认知性认同与专业情感性认同的相关情况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总结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当强烈,而且彼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更加明确社会工作专业认同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专业认同方面的预测,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各维度进行了线性回归性分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行为性认同(beat=0.44,sig<0.01)的预测作用很强;专业情感性认同对专业行为性认同(beta=0.75,sig<0.01)的预测作用很强。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1.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偏低。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偏低,最主要的表现为对专业价值认同低,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本次研究选取了217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专业认同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偏低。而过往许多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专业学习、实践过程的心理状态,更有可能对以后的择业和在专业上的深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势在必行,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未来。
2.专业行为性认同过低。在前文曾提到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仅在1998至2003年间就有8万余名专业人才流失。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学生虽然能在大学期间学习该专业,但是最后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少之又少。而本次研究发现,在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中,最低的一个方面是专业行为性认同,平均得分趋向于不认同状态,这也印证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这一现象。
3.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很大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第一印象对以后对事物的认知和学习的态度起比较关键的重要。从研究发现,第一志愿填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如何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志愿选择对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很重要的影响。
4.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见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之间是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专业认知性认同对于剩余两个维度的专业认同的预测性很强。因此在需要把发展专业认知性认同放在核心地位,进而提升社会工作整体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建议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尊重学生的志愿选择。前面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考志愿填报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通过组织校园社会工作专业参观日,在网络上开辟专家平台,实现专业专家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为他们解答关于专业办学、师资队伍,就业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另外,现在高考录取时,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尽量少调剂学生到社会工作专业,可以适当放宽对第一志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分数划线,让更多志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被最终录取。
2.发挥高校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主体作用。研究发现高校的专业氛围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起主体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发,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首先是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学术氛围,例如课堂学习氛围、导师交流氛围、学术讨论机制等。其次是进行专业创新发展,不断通过创新有效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最后应该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自我发展。
3.提高行为性认同,减少专业人才流失。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的实践教育和就业前景两方面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行为性认同,减少专业人才流失。首先,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质量,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而且有价值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的价值,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另外,国家也应该更加完善社会工作就业方法的政策和制度。例如规范社会工作职业化考试,合理设计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和福利体系等。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选择社会工作相关职业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课题组.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研究报告[R].2007 -6-28.
[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盛若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 2010-5-24.
[4] [美]霍夫兰.社会心理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