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华+文华
摘 要:图们江地区和大湄公河地区是中国边境国际次区域合作中的两大重要地区。通过空间因素的分析发现,这两大地区的重要省份吉林省和云南省目前并没有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对经济发展现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依据集聚力的发展并不是唯一途径,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分散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推进独自特色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集聚力;分散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67-02
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鲜明特征是,产业空间集聚极为显著的沿海地区和与其相比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共存的,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型所解释的集聚和分散明显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经济结构是,基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同时也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2007年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工资、土地价格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政策方面,2010年8月国家公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吉林省和云南省是中国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重要地区,两省地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前沿,与东北亚和东盟区域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影响在逐步扩大。边境地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边疆的稳定,又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国际合作进一步上升到更高层次。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文献大多数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地区的区域合作,比较不同地区区域合作的甚少。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区域合作文献也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力方面,提及分散力的很少。
一、集聚力和分散力
空间经济学(新地理经济学)理论解释,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取决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集聚力依赖于两个重要的经济效应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即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属于与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后向关联),指的是工业企业立地选择时偏好市场规模大的区域,这不仅能实现规模经济,还能节省运输和贸易成本,市场接近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集中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生活成本效应属于供给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前向关联),指的是企业集中的区域提供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意味着运输和交易成本较少,导致产品价格相对便宜,生活成本较低,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吸引更多的劳动人口集中在企业数量多的区域。这两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其中劳动力的迁移非常重要。
在经济活动集聚过程中,抑制聚集的力量—分散力也同样存在,分散力依赖于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拥挤效应指企业过于集中会导致彼此争夺消费者的竞争,降低盈利能力,企业立地选择时会偏好竞争者较少的区域。核心—边缘模型解释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关键,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对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吉林省和云南省区域合作现状
(一)区域合作历程
图们江区域开发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历程有一个相同特点,就是都有个国际组织带头开发。199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从此图们江三角洲国际开发受到世人的瞩目。虽然在区域国际合作中通过一系列政府间协商协调会议确定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和加快实施合作项目等目标,但是整个区域国际开发中合作机制比较松散,周边国家的政策重点围绕各自的国情而定,在区域国际合作中并没有达成共识。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始于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倡议下大湄公河区域六国共同发起以项目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中国大西南地区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其中云南省是参与次区域合作的重要省份。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跟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下定期召开领导人会议和部长级会议等,其领导会议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负责制定合作方针,体系化的运行机制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最成功的模式之一。
(二)国际环境
图们江区域开发主要针对东北亚,其中中日韩关系是图们江区域合作的中心。目前中国与日韩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已经成为日韩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东北亚地区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存在很多复杂问题。首先,东北亚地区仍存在以朝鲜半岛不稳定为代表的冷战结构,同时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等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保障方面产生的影响力很大。其次,中日韩之间因历史问题、领土纷争、海洋权益、政治制度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比较脆弱。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中国与东盟(ASEAN)合作机制下的两个次区域合作机制中之一。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领互信伙伴关系。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经济合作领域扩大到农业、投资、能源、交通等11大重点领域。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2002年双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区域开发中的空间影响因素
(一)集聚力
产业集聚、市场规模和社会基础设施等空间因素是集聚力的具体表现。首先,从产业集聚和市场规模来分析吉林省和云南省在区域开发中的集聚力。外商直接投资是形成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吉林省和云南省的直接投资引进现状来分析两省的产业集聚程度。外商对华投资是从1992年开始活跃起来,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立地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是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极为显著。1996年吉林省和云南省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亿美元和1.8亿美元,仅占当年中国引进直接投资的1.08%和0.43%。到了2012年两省引进的直接投资增加至16.5亿和21.89亿美元,比重分别为1.48%和1.96%。同时期两省的近令辽宁省和广东省所引进的直接投资分别达到267.9亿美元和235.5亿美元,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可以看出中西部边境地区还没有形成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集聚。endprint
市场规模是吸引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企业偏好于选择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投资。吉林省和云南省的进出口总额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占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2012年仅为0.6%和0.3%,说明市场规模十分有限,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期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是云南省的90倍左右。市场规模和直接投资这两个空间因素说明,吉林省和云南省因市场规模小,所以难以发挥市场接近效应。
其次,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也是影响产业立地与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铁路建设方面吉林省到2015年为止实施26个重点铁路项目,推进省内“五纵三横”的铁路网建设,实现县县通铁路,市州通高铁的目标。云南省则已有在建线路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内再建四条线路。除此之外,在亚洲开发银行的主导下,中国与东盟五国在2025年为止兴建涵盖3亿人口的湄公河流域铁路网,这表示着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泛亚铁路”即将打通,中国西南各省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
(二)分散力
经济集聚过程中抑制集聚力的分散力也同样存在。除了竞争产生的拥挤效应之外,资源等要素禀赋是代表性的分散力。上述集聚力的分析中已经确认,集聚力在吉林省和云南省产业集聚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不存在市场拥挤效应。另外,两省支柱产业和要素禀赋也能说明分散力的存在。吉林省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并且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而烟草、电力、矿产、旅游等产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农业是不需要从外部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产业,而林业、矿产业和水力发电等行业是完全或是巨大部分依赖于自然条件的行业,属于分散力较强的行业。说明分散力较强的产业在两省的经济发展中地位较高。
结论
目前国内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在区域开发中空间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集聚力在吉林省和云南省产业集聚方面的影响力较小,产业集聚难以形成规模。并且两省面临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合作机制上比较,大湄公河地区合作机制相对与松散的图们江地区合作机制相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区域经济合作上中国与东盟的ACFTA已经签署生效,但东北亚地区中日韩FTA的进展十分缓慢;在政治、安全保障领域东北亚地区的局势更为严峻。虽然吉林省的外部环境不如云南省,但湄公河地区经济合作主要是市场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在投资规模、技术溢出等方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相互之间合作。
图们江地区和大湄公河地区虽然没有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产业集聚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北欧诸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说明,通过分散力较强的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并且利用集聚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途径。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资源和地理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确保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能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丁四保.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推进战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145-149.
[2] 李占国,孙久文.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置换的空间经济学解释及其加速途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1):27-30.
[3] 沈悦.利用长吉图先导区的发展契机神话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J].经济纵横,2010,(12):38-41.
[4] 李聖華.中国の地域開発の進展とその課題-長吉図と北部湾の比較[J].東ヌジヌへの視点,2013,(3):38-48.
[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