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宏
在谈到“鸿门宴”双方的得失成败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从当事双方的主角项羽、刘邦身上缘据析理,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当事双方的谋士张良、范增身上索因求果。
读《鸿门宴》,总不免唏嘘感叹。范增谋远虑深,计高天下,胸有逐鹿之策,又能洞察细微、随机应变,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眼睁睁地看着最危险的敌人脱身而去。相反,张良虽身处劣势,却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巧施手段,既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在项羽内部埋下君臣不合的祸根。一个殚精绝虑枉费心机,一个临机谋画如意遂心。客观地说,范张二人同属“思通道化,策谋奇妙”的一等术家。张良,人称“谋圣”,自不待言;关于范增,三国曹魏重臣蒋济就曾高度评价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但二人谋术之成败为何会如此相反呢?我想,正像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一样,世界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败。本文将从多个视角和层面来探究个中原因。
首先,从做好统一思想工作的角度来说,张良做了充分而出色的工作,而范增的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当刘邦急迫地问计时,张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不紧不慢地问了两个问题:“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借以了解刘邦的思想,并巧妙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使刘邦明白自己目前只能委屈隐忍、相机行事的处境,这两问是形成共识的重要环节。然后,张良才献上自己韬晦诡词的计谋,刘邦也全盘接受,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反,项羽与范增起初看似乎认识高度统一。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也力主“急击勿失”,二人虽都主张打击刘邦,但打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项羽是听了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话而火冒三丈,打击刘邦只是一怒之下的决定,当愤怒的原因——“(刘邦)欲王关中”——不存在之后,这个决定也就会改变。而范增则是冷静地分析刘邦居山东贪财好色、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等的种种表现后,认识到刘邦是十分危险地野心家,才提出必须趁其弱小之时斩草除根,以免养虎遗患的主张。可见,在攻打刘邦这件事上,范增比项羽更有远见更有谋略,想法也更为现实更为理性,只可惜,他没能将自己的想法烙印给项羽,在做好统一认识的沟通工作方面,显得无能又无力,从而直接导致后面的计策得不到执行而无奈落空。
其次,从谋臣角度看,一个能知己知主,性格从容谦卑;一个不能知己知主,性格急躁自大。张良明白自己只是一介谋臣,也不是刘邦从沛县一起起事时的铁哥们(即使是铁哥们,这时也已是主仆关系)。其实,张良此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资本来高调献策。在此之前,刘邦进入武关,想用二万人强攻秦朝峣关下的守军,张良献虚张声势、以利诱降之计。当秦将果然反叛,刘邦想接受投降时,张良又劝乘其不备偷袭叛军不留后患,刘邦依计而行,大破秦军。二次献计为刘邦以最小的代价轻松先入咸阳立下了奇功。但是信奉黄老哲学的张良,谦卑而淡定,并不自傲自得。因此面对大惊失色、张皇求助的刘邦,也没有贸然献策得意献策,而是通过二个询问在摸清了对方的态度、了解到对方的想法后才从容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这样从对方心理需要出发来献策,尊重对方、顾及面子,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像云顺风而行、水顺流而下一般自然顺畅。
范增则不然,他自恃“亚父”,又年高识卓,以“急击勿失”的命令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既可以理解为提示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也可以理解为指挥项羽采取行动。这样,臣子指挥主上,无视主子心理而出谋划策,再好的建议主子接受起来都会比较困难。在鸿门宴的这场斗争中,范增妄自尊大,行为不尊,出言不逊。他不明白,自己虽被尊为亚父,其实也还只是一个臣子角色,主仆君臣的界限仍要守住。更何况这个主子是一个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正处在顺境中的项羽呢?后来范增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当面摔玉大骂等等,更是恶劣之极。古语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急躁易怒的范增忘了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项羽的自大,在有外人的场合仍是如此不顾不管。正是因为范增既不知已知彼,又急躁自大,不仅使眼前的谋划落空,更使他虽呕心沥血竭尽忠诚地为项羽谋划,也还是不能免于被陈平离间的命运。
另外,从团队角度看,两个团队在配合协作上有高下之分。刘邦集团分工协作,计划周密,环环相扣。鸿门宴上刘邦唱红脸,谦卑巧辩,博得项羽同情与凉解。樊哙唱白脸,既严词指责,慷慨激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以此来混淆视听,麻痹其认识,让他愧疚不安;又暗中迎合项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满足其自大心理;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豪爽,大杯喝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大块吃肉——“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博得项羽赏识。张良居中做联络善后事宜,当形势危急之时,出招樊哙;在刘邦脱身后,自己冒险留下从容周旋,稳住对方。可以说,整个过程,团队上下都紧紧围绕张良韬晦诡词的计策,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危机。张良计策因此得以贯彻执行,刘邦集团也因此得以化险为夷。
项羽团队,则基本上无中心无分工无计划,谈不上围绕既定计策来配合协作。项羽团队事先决定给刘邦集团以毁灭打击,却因项伯一个人的意见,而随意改变。宴会上如何应对刘邦的“谢项王”,我想项羽团队事先一定还是有个大致安排的。但是在酒宴上,项羽不理范增的提示,不明范增的措施。项伯为一己之私,不仅不配合团队成员的行动,反而有意破坏主谋的应对措施。范增自己也在计策遇到干扰时,没有相应的应对预案,而是放弃努力,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来补救,甚至破口大骂,使团队失合。这样一个无中心无计划无配合无目标的团队,什么计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呢?这种结局,智库主要成员范增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像张良那样,起到穿针引线、疏通上下、润滑团队的作用。
走笔至此,令人不禁想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该文中开头说:“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同样,我们通过探究鸿门宴上斗法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也可以找到为什么张范二人同样胸有韬略眼光锐利,却成败相反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