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让采访技巧“说话”

2014-11-17 14:30:01胡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周朴园语文课堂对象

胡云

时下,有关课堂模式的讨论异常激烈,但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课堂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且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重要作用都是无可取代的。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成课堂的高效。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很多学生无视,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加入问题的讨论,课堂成了老师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如何改变这样的窘境?对于教师而言,借鉴和运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一些技巧,改变自己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方式,也许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的一条捷径。

一、课堂活动与采访活动的相似性

从活动的目的性上看:采访的目的是完成对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现状的综合了解,并进而得出结论,指导现实生活;而课堂是完成对一个文本、一个作者的综合了解,指引我们的生活。两者均是对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目的几乎相同。

从活动的进行方式上看:无论是采访还是课堂,都是有问有答。采访让受访者倾吐心声,语文课堂是让学生诉说个人见解。

从活动双方的主客体关系来看:课堂中的学生犹如采访对象,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好比记者,在活动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表面看起来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一问一答”,但如何在面对面的聊天中,有效引导并激发采访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倾诉意识,是记者整个采访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依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其实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倾诉意识,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这其中,教师与记者、学生与被采访对象的角色地位均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二、采访式问题设置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1.问题设置要有相关性和连续性

记者采访前,往往会列出采访提纲。在提纲中,他们会从采访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围绕某一具体问题(事件)横向了解,或就其中某一方面做纵向探讨,一环扣一环。这样,采访对象的回答才会明确有序、条理清晰。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之前也应该做这样的功课。问题设置有相关性和连续性,就犹如课堂有了骨架,课堂便能轮廓分明、内容丰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才会明了教师问题如斯设置的用意,才能持续地关注课堂,不易产生倦怠。而且,教师问题设置上所体现出的逻辑性,也会提升学生独立面对问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

比如,在教授《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无感情”进行讨论,找出各自观点的文本依据,然后以“周朴园为何会有这些矛盾的行为”这一连续问题让学生感悟周朴园的个性特征;再借“鲁侍萍对周朴园又怀有怎样的情感”这一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鲁侍萍的个性特征。据此,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对文本有思考、有总结。

这里的相关性和连续性既可以是针对一个文本的,也可以是针对一类文本的。这就好比记者可能采访一个人,可能采访一类人,采访一类人时所问的问题可能相同,解读同一类文本的方法也一定有相似点。这种相关性和连续性的问题设置方式,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在学习文本的时候需要,学生在写作中也是可以借鉴的。

2.要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

在采访中,有经验的记者往往有现场意识,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发言,并善于从中找出新的亮点和发现、提取新问题。这虽然可能与当初设定的采访提纲不一致,打乱了原来的计划,但在具体的一问一答中,挖掘到了他人所不熟知的内容,因为这样“无心插柳”,而成就一篇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的文章。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心捕捉课堂中学生细微的反应,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随时提取实现教学目标的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具体解决,让课堂在动态中有所生成。这样既补充了新的知识,完成了课堂任务,又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开发了学生潜能。当然,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课前准备只靠临场发挥。相反,教师只有更加充分地备课,才能智慧地处理信息,达成课堂的高效。

三、采访式提问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说话是一门艺术。在采访中,记者往往会采用各种提问方式让采访对象说出心声,探寻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使采访短时高效,比如探讨式、借问式、以误求正式、激将式……采访中用到的这些提问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同样适用。

1.探讨式提问

“探讨式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记者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针对同一问题,采访不同的人,探寻出采访对象的观点并加以比照,总结出他们的异同点,引发受众更深的思考。而课堂上的探讨式提问就是教师隐藏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站在同一地位上探索研讨问题,教师不必期待一个学生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必拼命把学生往预设的答案里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请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没有讲对讲错的包袱,各抒己见,课堂氛围轻松而活跃。最后,教师作总结归纳,呈现讨论中大家认可的内容。“探讨式提问”就像一道数学证明题,不仅让学生在研讨中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极大地锻炼了思维。

2.借问式提问

“借问式提问”是记者借他人之口,将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抛给了采访对象。这样的提问方式有效地回避了可能存在的矛盾,使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处于相同的位置,有效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借以往文本研究者对文本的质疑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先请一名学生说出他对文本的不理解之处,再发动全体同学一起思考,用探讨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达成对问题的解读。在教授《淮阴侯列传》时,对“韩信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便可采用“借问式提问”的方法:“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在接到问题后,会引经据典,“各圆其说”,不仅帮助学生研读了教材,还将与此相关的教材外的史料一并了解,扩充了知识面,促进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借问式提问”易于营造论辩的氛围,使学生迸发出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让课堂有活力、有魅力。

3.以误求正式提问

“以误求正式提问”是记者故意以明知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求得真实的材料。这样的提问方式具有明显的诱惑性,会激发采访对象的“纠错”意愿。教师也可以用“以误求正式提问”,故意说出对教材的错误解读,激发学生纠错的愿望。用这种提问方式会引发学生的兴致,针对错误,通过反向思维,激发和引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常说“把这个字换成那个字,可以吗”大部分就是“以误求正式提问”。

4.激将式提问

“激将式提问”在社会调查的采访中运用较多。在被采访对象不太愿意接受采访或不愿说出真相时,记者运用这种方法,故意激怒被采访对象,让他们在情急之下说出真实情况,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而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极少部分懒于思考的学生,教师也可用这种方法试试,但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程度,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只要教师能和记者一样“启而得当”“启而有法”,把控住提问过程,就能确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课堂的组织者而非表演者,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发挥潜能,产生“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的角色感;就能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周朴园语文课堂对象
《雷雨(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神秘来电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雷雨》(节选)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16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