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舆论战看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

2014-11-17 13:36王瑶
关键词:国际形象钓鱼岛争端

摘 要:中日钓鱼岛争端从2012年年中开始发酵,然后激化,2013年继续成为一整年的新闻热点。到2014年稍有“退烧”迹象,但仍然是地区热点问题,更是东北亚安全的隐患,不能忽视。中日钓鱼岛之争并没有使当事国失去理智,两国仍然在保持和平的同时,在“斗嘴”和“露肌肉”上颇下功夫。

关键词:国际舆论;钓鱼岛;争端;舆论宣传;军事进步;国际形象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96-03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舆论作用在谋略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这场钓鱼岛危机中,中日在宣传上都做足了功夫。中国方面所述的一些基本的法理依据和历史事实依据都是相当充分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对日本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日本只能是从一些外交口径这些角度上来进行对中国的一些观点的否定,包括《人民日报》1953年1月8日的文章,还有所谓1958年、1960年出版的中国地图,以及1920年日本得到的所谓中华民国驻日领事冯冕给日本的一封感谢状等。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论证驳斥,因而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但日本并没有因此放弃打这场舆论战,反而更加持续不断的加强各种方式的宣传。

一、钓鱼岛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的作为

2012年下半年,中国在对外舆论宣传,尤其是对钓鱼岛历史来龙去脉和其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国际法理依据做了详尽的阐述。9月25日中国政府发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严谨的国际法理来阐释钓鱼岛问题,被外媒认为是对日本的有力反制。随后政府宣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国家领导人及我国驻外机构也利用各种形式,向外界阐述了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经纬,以正视听。如9月底,中国媒体中国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同时刊登“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专刊,引发各方关注。10月13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欧盟专业媒体《新欧洲》发表题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法理依据》。10月23日,《法兰克福汇报》在第12版刊登驻德国使馆新闻发言人阐明钓鱼岛争端事实真相的文章。10月31日,法国《世界报》刊载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署名文章“钓鱼岛属于中国,不属于日本”。①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方面中国对外宣传资料来看,中方的舆论主要阐明3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无可争辩,要让世界认识事实的真相:钓鱼岛是日本在中国国力羸弱时窃取的中国领土;二是要树立中国和平大国的形象:中国是值得信赖、和平崛起的大国;三是中国为维护领土主权的立场不变且一切维护主权的做法都是合法的。3方面阐释了中国对外宣传的逻辑性。在这一时段,中国加强海外宣传、争取中国的话语主导权、争取舆论制高点的方向明确,且效果显著。也由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更显主动,西方主流媒体上多刊载文章批评日本外交软弱、退步。2012年11月1日菲利普·庞斯在法国《世界报》发表题为《日本的外交退却》一文。文章称中日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发生争端,是日本外交走弱的表现。日本的主张得不到支持,在与北京对抗期间被其盟友抛弃。有英德媒体和专家因为中国在钓鱼岛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的外交手段刊文称赞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政府享有更大的合法性。西方媒体的高评价是这一段时间中国在舆论宣传方面的成功表现。

日本在这一期间也没有停止舆论宣传,但日本背负二战战败国身份,又没有完整的历史法理依据,因而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的欧洲游说之旅并不奏效,最多只在东南亚各国获得“被威胁”的共鸣,但也没有为日本带来舆论上的优势。安倍晋三上台后,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卓有成效。日本高官先后在联合国大会和欧洲议会发表演讲,论述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应该说取得了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和整个欧盟国家对日本的支持和理解。日本高官还多次出访世界主要大国和中国周边国家,阐述日本在钓鱼岛争端的立场和理由,争取各国的支持。

2013年8月日本外务省申请10亿日元的预算用作岛屿争议的宣传费。日本还将制作更多有关钓鱼岛的宣传片,并计划在年内制作英、汉、韩、阿、意等多个语种的版本。2013年10月16日,日本外务省在YouTube上传宣扬“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的日语视频。11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社论呼吁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以阻止中国对日本的“挑衅”。有分析指出,该社论很可能是日本政府游说的结果。显然西方媒体已经成为日本国际公关的主要目标。②

二、外界对于中国其他反制措施的认识与评价

(一)经济方面

据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蔡尚伟对《朝日新闻》报道的调研发现,除了对钓鱼岛事态的关注和由此引发的外交问题,日本媒体最关心的是经济贸易问题和文化交流问题。同样在被誉为“美国最权威最受尊重”的《纽约时报》中有多篇文章提及中国对日反制使用经济手段。③除此之外,很多相关人士预测中国会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实际上除了民众自发抵制消费日货、取消旅行团等方式之外,官方显著的制裁措施没有出现。中国重在发展经济,且恰恰与日本关系密切,在经济上与日本反目显然是不明智的。致力于经济发展百年大业的中国,虽然挑战东北亚现有秩序的意味浓厚,但不会因此轻易使用武力手段来破坏得来不易的和平局势。而同样原因以经济制裁方式来损人害己,更是不可取的。外媒报道的猜测显示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日本对中国的依赖性高于中国对日本的。

(二)军事方面

在伴随舆论宣传的同时中国在海上的军事动作密集。政府巡逻船、渔政船及海监船不断到钓鱼岛附近海域巡逻,形成常态化巡航态势。2012年10月19日在东海举行了“东海协作2012”的中国海军东海联合维权演习。同年11月28日中国海军编队从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展开海上训练。诸如此类的军事演习与训练的次数比以往有所上升,并且训练、演习相较以前更具有针对性。10月30日辽宁舰正式下水服役,之后在其上成功着陆歼15战机。2012年11月末中国海监部门还将新锐的3000吨级海监船——“海监137”投入到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西班牙《先锋报》9月20日文章称,争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冲破“岛链”,拥有通向国际水域的出口的唯一方式。12月11日,法新社据分析人士的话称:通过展示其船只可以在钓鱼岛海域随意来去,北京旨在改变现状。国际舆论界对于中国用事实说话、坚持以理、以据服人、主张和平友好、反对战争又不怕战争的态度和做法,给予积极评价,但对于中国在军事上的行动仍给予密切关注,中国既有走出东海大门建立强大海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也有维护主权收复钓鱼岛的意图,两者是统一的。这不免会引起周边有领土争议国家的惶恐,也会让日本趁机抹黑中国,形成恃强凌弱的负面形象。endprint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划设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宣布之初,引起东亚邻国和美国的不安,甚至引起一系列反弹动作,但中国有理有据的回应,反而使美日的过激反应被质疑有挑衅意味。不乏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权利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加强军事透明度的表现,有利于避免东海的擦枪走火,有利于多方沟通和维持和平。

在国际舆论的批评声和辩解声中,中国海军走出去的计划在一步步实现,从海监船常态巡航打破日本控制钓鱼岛的安稳现状,到中国第一艘航母服役,再到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形成防空意识,中国正在按照自己的步骤建立一个海空式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中国有理有据的宣传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之后,便以主权国的身份进行合理的军事措施,虽然美日等国有强烈的反对声音,但始终无法拿出合理依据来阻止中国的合法行动。而在经济往来中,既没有使中日经济受到重创无法挽回,也在钓鱼岛争端激化初期使日本象征性的受到了些许损失,因而可以说中国的舆论宣传和反制措施是配合得当的。

三、世界各国及地区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一)美国及其盟国

东亚有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不仅“中国威胁论”让美国第一大国地位不牢,还涉及到通往中东的石油通道及盟友关系的维护问题,因而美国的官方表态,一方面不确定主权归属,但承认日本控制钓鱼岛的事实,一方面在各种发言和实际行动中维护日本的利益。美国政府的左右为难也让国内舆论界没有主心骨,但总体上还是偏袒日本的。美联社等美国主要媒体在对中日争端的报道中经常为“中国威胁”摇旗呐喊,虽重复美国国务院的对岛屿主权“不持立场”的说法,却在字里行间默认日方主权,突出美日军事合作,变相推动美国参议院通过《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附加条款,而对我方的反对声音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加上“共产党政府”的质疑标签。

美国盟友当然唯美国马首是瞻,又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等利益因素欧洲各国及澳洲都是关注事件发展多于阐明立场,媒体报纸也多直接采用通讯社稿件,立场模糊,因而也成为中日舆论战争夺的前沿阵地。

(二)其他相关国家

与日本同样有岛屿主权争端的俄罗斯对“钓鱼岛”争端同样关注多于行动,俄罗斯官方表示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被认为是普京的亲信的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帕特鲁舍夫2012年10月结束对日访问时说“中国和日本以及俄罗斯和日本的领土争端,应是两个分开的单独问题,不应混在一起”。

南亚、东南亚媒体多采用持中的立场。从报道量和重要性来看,亚洲国家非常关注日中对立的走向,并对中国在军事上的行动给以特别关注,如印度《Hindustan Times》12月中载文关注军委主席习近平命令解放军加强“实战”意识,以打赢局部战争。越南、菲律宾等则说要加强南海诸岛的巡逻,并着手组建抗中联盟。东南亚各国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自身造成威胁,因而日本能否顶住压力也事关他们的未来。

(三)台湾的立场

中国台湾属特殊个体,声称钓鱼岛属于台湾,民间与官方强烈谴责日本“购岛”行径,但也表示并不会与中国大陆联手保钓。由于中国大陆的崛起使台湾几近被美国忽略,台湾的“诉求”也被大陆的强势掩盖。但台湾媒体也在时刻关注钓鱼岛的态势,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反制措施与美国的动作和态度变化。钓鱼岛事件的发展,使美日盟友担心,台湾和大陆因此走近,因而岛内有分析评论员称台湾的战略地位得到回升,这暗示台湾应因此获取更大利益。2013年4月10日台湾与日本签署新的渔权协定,日方“允许”台湾渔民进入钓鱼岛“专属经济区”捕鱼,但仍不能进入距钓鱼岛12海里海域,这被普遍认为是日本离间海峡两岸围绕钓鱼岛态度的一个“计谋”。这个协定让台湾渔民受惠,但让日本宣称其对钓鱼岛的“主权”多了一份说辞,它被用于缓和台日围绕钓鱼岛的紧张,软化了台湾的保钓立场。

另外,岛内评论界人士认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一心追求历史定位、遵循家族政治遗训积极发展与大陆的关系而“出卖台湾利益”。绿营“台独”势力称划设东海防控识别区,覆盖了台湾地区部分“领空”,马英九并未作出解释;台湾民航首先承认识别区向大陆提交飞行计划书;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台湾拒绝与美日接棒监视等行为均表示出台湾地区可能会在钓鱼岛问题上向大陆倾斜。

四、给中国的启示

(一)把握话语权,坚定立场

“钓鱼岛”争端涉及到两国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国际事件,同时又关系到有关领土争端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备受各国媒体关注。在美日媒体的舆论框架覆盖下,我国媒体必须在每一起突发事件报道中都争取首先发出声音,掌握话语权,而不是在做出行动后保留解释权,长此以往在舆论战中被日本媒体的错误报道抢占有利地位,对我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形象塑造是十分不利的。

面对美日的舆论攻势,中国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继续不断向国际社会宣扬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合理合法性,“如钓鱼岛白皮书,不应该只做官方范文,而更应该如日本一样向民众普及,达到一种大众共识的效果。”④钓鱼岛问题涉及主权,中国的态度是坚定的,绝不退让,中国也应在未来任何行动中保持这种姿态。这一方面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舆论。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活动维权,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多的包括政治、经济、舆论、外交和军事等手段的方式,对日本展开更多和更大范围的反制行动,不首先发起军事行动,也不会因无动于衷而陷入被动局面。

(二)重视舆论导向作用,积极树立和平大国的国际形象

拿破仑说,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枪。艾森豪威尔说,1美元的外宣费用等于5美元的国防费用。舆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才使日本在钓鱼岛问题的宣传上不遗余力。虽然日本是战败国并且没有彻底的承认二战中犯下的罪行,然而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信任却多于中国。在钓鱼岛事件中,虽然大多数国家都持中立态度,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中国收回钓鱼岛扩展海上力量表示出担忧,这源于中国不断壮大的经济和不太友好的国际形象。就自身而言,中国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然而,国际社会却并不完全按照中国的战略意图来定位中国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中国被塑造成具有多重性格的多面巨人。而当西方用“崛起”一词形容中国时,常常表现出其对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忧虑与恐惧,嫉妒与敬畏。因而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加强国际公关活动,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才能在国际舆论战中获得更多优势。

注 释:

①钓鱼岛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中方持续加强海外宣介.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01/4293296.shtml.2013 -11-20.

②日华媒:日本对钓鱼岛“舆论战”不容忽视[EB/OL].中国新闻网,国际新闻(2013-11-25).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1-25/5543802.shtml.

③④高筱洁,蔡尚伟.中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争端的国际舆论策略议[EB/OL].人民网.(2013-11-2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012/c54431-19241322.html.

参考文献:

〔1〕王瑶.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外交学解读报告——外交部声明的内容与解读,主要国家对中国措施的认识与评价[J].中国-东盟博览,2013,(10).

〔2〕文综铎.透视外媒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J].新闻世界,2013,(02).

〔3〕本文除注释之外的其他新闻资料引述均来自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钓鱼岛争端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钓鱼岛问题溯源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