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四大误区

2014-11-17 21:36刘庆和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语文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较之以往,语文教学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欢迎。

关键词:四大误区;课堂容量;知识点讲解;教无定法;恶搞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理解的肤浅甚至错误,不遵循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当前语文教学存在四大误区:(1)课堂容量的大小决定一堂课的成败;(2)知识点讲解的准确与否决

定一堂课的好坏;(3)教无定法;(4)戏说是时髦,恶搞是幽默。这四大误区已经成了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清除,只有广大的语文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会健康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理解的肤浅甚至错误,不遵循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像”;也有一些老师为热闹而热闹,把戏说引入课堂,把恶搞当作佐料,无限制无目的地扩张语文的领地,削弱了语文的德育功能,使人们对语文的认识更加模糊不清了。

改革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教学一无是处呢?今天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哪些误区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呢?最近,我连续听了一些市级、县级公开教学,参加了一些经验交流会,有很多感触,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四大误区。

一、课堂容量的大小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常听有的老师责怪自己说:“我这堂课容量太大,内容太多,没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后一定要注意。”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决定于容量的大小。老师讲得生动,讲得有特色,讲得有个性,内容再多,也不觉得多。讲者挥洒自如,听者如痴如醉,时间悄悄而过,当下课铃响起时,讲者、听者仍意犹未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假如老师讲得没特点,呆板、陈旧、乏味,讲者萎靡不振,听者就会恹恹欲睡,这样的课堂,内容安排得可能很合适,只不过,所谓合适是指下课时老师准备的内容都处理完了,一分钟也不多,一分钟也不少,这样的课绝对算不上好课。二十、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许多教育家,也没见他们采用什么启发式教学,也没见他们设计什么双边活动,可他们的课却对许多文学家、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这远一点,近一点的也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授课方式可以说是我国最传统的授课方式,说白了就是满堂灌。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内容不可谓不多,教学方式不可谓不单调,然而,就是这样的课堂,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观众,有老人,有中年人,甚至还有大批的中学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走上百家讲坛的中国教育界的大家,讲出了特色,讲出了个性:纪连海讲《清史》,讲得动情,讲得让人掉泪;马瑞芳讲《聊斋》,讲得实在,讲得让人心服;易中天讲《三国》,讲得诙谐,讲得让人捧腹;于丹讲《论语》,讲得现实,讲得让人感慨。满堂灌可以一样是好课,满堂灌可以一样能让人受益。课堂教学改革决不能改掉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新的课标也不是要求讲得越少越好,该讲的就得讲,该多讲的就得多讲,课堂容量的大小绝不是评价课好坏的关键。

二、知识点讲解的准确与否决定一堂课的好坏

有的老师讲完课后惭愧地说:“我这节课某个知识点讲得不准确,没有给学生说清楚。”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决定于你知识讲得多么准确,讲得多么到位,而决定于你的教学思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验的丰富,知识会讲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到位,但教学思路却不会随着年龄、经验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老师在教学上,不思考,没思路,讲了一辈子课,这回听是这样,下回听还是这样,没有一点进步。有的老师一会说点这,一会说点那,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漫无目的,不着边际。有的老师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四平八稳,一潭死水。这样的课都不能算好课。

教学思路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思路就是看你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安排你的教学进程,如何处理课堂进程中的突发问题。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教学过程也要有起、承、转、合。起要起得悬念迭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承要承得顺畅自然,让人感到滴水不漏;转要转得面宽意广,让人感觉到美不胜收;合要合得戛然而止,让人感觉到意犹未尽。

三、教无定法

在评价语文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四个字“教无定法”。的确,语文课是鲜活的,语文课也理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而富于变化,就是要教无定法。但是,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要有法,无定法是要有法的更高境界,就像武林高手讲得无招胜有招。不管如何强调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的基本教学规律;如果连基本的教学规律都不清楚,最好先别创新。比如,讲鲁迅先生的《祝福》,应该通过理清情节、分析环境来概括人物,最后揭示主题,这就是定法。有的老师讲课抛开情节和环境,只谈人物;或者抛开时代背景,抓住里边的细枝末节大讲特讲,弄得学生如坠云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老师就有点邯郸学步了。这篇课文也可以创新,比如可以在如何理清情节上下工夫,可以在分析环境上多研究,可以在情节和环境如何塑造人物上想办法,总之,突破点有很多,但基本规律不能违背。

四、戏说是时髦,恶搞是幽默

有些语文老师以恶搞为乐趣,认为恶搞就是幽默,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恶搞是媚俗,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不正当趣味而采取的不正当的手段。语文课堂是神圣的,是严肃的,不能动不动就拿价值观念开玩笑,不能动不动就拿英雄人物开涮。有的老师把《Q版语文》引入到课堂,“孔乙己”变成了“孔甲乙”,偷了何家的盗版光盘,还辩解道“窃光盘不能算窃,这叫做资源共享”,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可笑过以后呢?也有的老师独出心裁,锐意改革,讲完《屈原列传》后,组织学生讨论“假如屈原活在今天”。很多学生认为屈原“找死”“傻帽”“愚笨”“不会来事”“不够灵活”……课堂十分活跃,讨论十分热烈,可热闹的背后总让人有太多的隐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会成什么样子呢?这种做法,是对原著的摧残,是对悲天悯人的文学家的大不敬;这种做法,只能混淆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对传统价值的判断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出于恶搞的目的,出于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对传统文学形象的颠覆并不意味着创新,抓住文章的只言片语来理解文章也不显示你有多么独到,这样,反而有损教师的形象,有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应该改革,但那种不顾客观规律,求异、求偏、求怪的做法只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危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四大误区已经成了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清除,我们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健康发展,学生才能既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又学会了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张广聚.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大误区[J].成才之路,2011(04).

作者简介:刘庆和,男,1971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东平明湖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