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青铜提链壶的类型与分期

2014-11-17 09:55崔杰
关键词:分期类型学

崔杰

摘 要:东周青铜提链壶依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3个类型:A型方腹提链壶、 B型圆腹提链壶、C型椭圆腹提链壶,其中B型提链壶依据器物形态的差异又可分为3个亚型。依据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墓葬定年等相关信息,将东周青铜提链壶分为3期6段,分期研究不仅提供了提链壶形态演变的时间序列,还为我们分析提链壶的产生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东周;提链壶;类型学;分期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15-03

壶作为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从商代起就有发现,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造型变化多样。提链壶是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类器物,可惜目前学界对其关注程度不高,对青铜提链壶的源流、提链的铸造工艺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些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对提链壶进行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青铜提链壶最早见于春秋早期,一直到汉代均有发现。本文以东周时期青铜提链壶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提链壶的类型与分期进行研究。

一、青铜提链壶的定义

青铜提链壶,是指青铜材质,壶身两侧有钮,由铜质软性链状提链串联其间,以便提携的铜壶。在此定义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文对链的定义为由多节链节组成的可活动的链条,但并非所有链状结构都是本文所说的提链。所谓提链,指的是自颈或腹部两侧出发,环绕器身,具有提拎功能,拉直后呈半圆形的链状结构。因此,山西潞城潞河壶M7:149、山西太原金胜村瓠壶M251:599等仅是连接器盖和器身的直线链条不在本文对提链的概念之中。

2.本文所指提链是一种软性连接。山东章丘女郎山壶M1:64、临淄东夏庄壶LDM5:107等,虽有分段的链节,然其连接方式为硬式连接,依然不符合本文对于提链的定义。

3.壶的定义:朱凤瀚先生给出的定义是“长颈或较长颈,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1]。本文基本遵循这一定义。因此,临淄商王墓地M1:26在简报中虽被称为高柄壶[2],但其造型与习见的壶相差较远,暂不归入此次研究。

二、研究前史

考古学界一向重视类型学研究,不少学者对东周时期青铜容器进行了整体或地域性的类型学与分期研究,其中包含对提链壶的研究。

高崇文《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3]是目前唯一针对两周时期的青铜壶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文章。内容涵盖提链壶的定义、型式分类、年代推断和各型提链壶的地区性及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较为全面。但文中对提链壶的型式划分有待商榷,将一些并无铜质提链的壶划入此类,如己侯壶等。另外,由于文章写作年代较早,资料存在缺环,像薛候行壶这类早期提链壶并未进入型式划分。

崔乐泉《山东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4]、刘彬辉《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5]、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6]、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7]、毕经纬《山东地区出土东周青铜礼容器研究》[8]等对山东地区的提链壶进行了类型学研究,但其型式划分正确与否有待探讨。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9]、刘彬辉《楚系青铜器研究》[10]等对中原和楚地的提链壶做了型式划分。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区域内的青铜器群的研究,限于篇幅,对提链壶的探讨并不是很多。

综合目前研究来看,对提链壶的类型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山东地区,这与该地区提链壶出土较多、材料较为丰富有关。除高崇文外,以上学者均是针对某一地区的青铜器进行研究,未能涵盖所有地域,且资料存在缺环。因此,本文基于最新的材料,对青铜提链壶进行整体的类型学及分期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东周青铜提链壶的类型学分析

东周青铜提链壶按照腹部形态的差异,可分为方腹提链壶、圆腹提链壶和椭圆腹提链壶3个类型。

(一)A型方腹提链壶

共1件。直口,有盖,短直颈,方鼓腹,平底。器盖顶部中央有立鸟形装饰,器盖两侧各有一钮衔环,8字形链节组成的提链从环内穿过,提链拉直后呈半环形。标本,薛国故城M3:9。

(二)B型圆腹提链壶

均圆鼓腹,平底,有半环形提链。依据器物形态、提链造型、纹饰等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Ba型

共11件。直口,有盖,盖顶中央有一半环形钮。圆腹,腹部一侧有一竖环钮,平底,器盖两侧各有一钮衔环,提链串联其间,链节为哑铃形,捉手呈方弓形。纹饰为素面或两周凸弦纹。

Ⅰ式:共1件。圆鼓腹,平底,无圈足。素面。标本,山东长清仙人台M5:48。

Ⅱ式:共3件。圆鼓腹,有一圈矮圈足,平底。素面或腹部有两周凸弦纹。标本,山东临朐杨善公子土折壶。

Ⅲ式:共7件。圆鼓腹,高圈足,平底。腹部饰有两圈凸弦纹。标本,山东济南左家洼LZM1:7。

Bb型

共15件。圆鼓腹,平底,矮圈足,圈足不外撇。

Ⅰ式:共5件。圆盖,微侈口,长颈,鼓腹,平底,矮圈足。腹部纹饰为络绳纹。标本,山西定襄中霍村M1:6。

Ⅱ式:共3件。圆盖,盖顶较平,顶中央有钮,伸出一条直链与提链相连。直口,颈部有钮,提梁串联其间,鼓腹,平底,矮圈足。提链捉手多呈Ω形。腹部纹饰复杂,为镶嵌红铜的龙纹和火纹。标本,湖北随州义地岗M3:20。

Ⅲ式:共5件。圆盖,盖顶中央有钮,伸出一直链与提链相连,盖顶四周边缘各有一个盖钮衔环。微侈口,颈部有4个小铺首衔环,圆鼓腹,平底,矮圈足。提链链节呈8字形,捉手较平。腹部纹饰为多带乳钉纹或小虺纹。标本,河南陕县后川M2040:29。

Ⅳ式:共4件。圆盖,盖略弧顶,盖顶两侧各有一钮衔环,细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钮,提链通过盖顶衔环与颈部钮串联,使器盖和器身连在一起。圆鼓腹,平底,矮圈足,圈足不外撇。标本,山东临淄东夏庄LDM5:114。

Bc型

共12件。圆鼓腹,平底,高圈足,圈足外撇。

Ⅰ式:共2件。圆盖尖顶,口微侈,细长颈,颈部两侧有钮,提链串联其间,提链捉手呈Ω形。圆鼓腹,平底,圈足略外撇。标本,湖北随州曾侯乙墓C.182。

Ⅱ式:共7件。圆盖,盖顶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提链穿过环与器身相接。微侈口,细长颈,鼓腹,平底,高圈足,圈足外撇。标本,湖北江陵雨台山M480:2。

Ⅲ式:共3件。圆盖弧顶,顶部略尖,盖顶中央有钮,有直链与提链相连。侈口,细颈,上腹部两侧有钮,提链串联其间,捉手呈弧形。球形腹,高圈足外撇。标本,河北平山成公墓M6:78。

Ⅳ式:共1件。圆盖,盖顶有三环钮。口微侈,鼓腹,平底,圈足外撇。提链与盖不相连。标本,河南洛阳针织厂C1M5269:50。

(三)C型椭圆腹提链壶

共1件。直口,长颈,深腹,腹部椭圆形,略外鼓,平底,底部有三兽形足。颈部两侧有耳,套接铜质提链。标本,河南淅川下寺M3:21。

四、东周青铜提链壶分期研究

(一)分期情况

依据上文对类型学和墓葬定年的研究以及是否有新器形出现等,对东周青铜提链壶进行分期,共分为3期6段。

第一段,出有A型提链壶。

第二段,新出现Ba型Ⅰ式提链壶,其余类型提链壶均未见。

第三段,B型提链壶已不见,新出现Ba型Ⅱ式、Ba型Ⅲ式、Bb型Ⅰ式、Bb型Ⅱ式和C型提链壶。

第四段,A、C型提链壶均不见,Ba型Ⅱ式、Ba型Ⅲ式、Bb型Ⅰ式、Bb型Ⅱ式提链壶仍然存在,新出现Bb型Ⅲ式、Bb型Ⅳ式、Bc型Ⅰ式、Bc型Ⅱ式提链壶。

第五段,A、Ba、C型提链壶均已不见,仍有Bb型Ⅲ式、Bb型Ⅵ式、Bc型Ⅰ式、Bc型Ⅱ式提链壶,新出现Bc型Ⅲ式、Bc型Ⅳ式提链壶。

第六段,A、Ba、C型提链壶均不见,仍出有Bb型Ⅲ式、Bb型Ⅳ式、Bc型Ⅱ式、Bc型Ⅲ式提链壶。

其中,第一段、第二段所出提链壶类别较少,数量有限,仅有A型和Ba型Ⅰ式提链壶,因此归为一期。其年代大致为春秋早中期。第三段和第四段出土青铜提链壶数量最多,类别也更加复杂,新出现Ba型Ⅱ式、Ba型Ⅲ式、Bb型全部、Bc型Ⅰ式、Bc型Ⅱ式和C型提链壶,因此归为一期,大致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五段和第六段,出土提链壶数量较上一期有所减少,类别也没有上一期丰富,A型、Ba型全部、Bb型Ⅰ式、Bb型Ⅱ式和C型提链壶均已不见,除新出现Bc型Ⅲ式、Bc型Ⅳ式提链壶外,其余均是已有器形,因此将此二段归为一期。第三期的大致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从以上分期中,可以看出东周青铜提链壶由产生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

(二)各期特点

第一期:属于这一期的提链壶目前发现有2件。其中A型方腹提链壶仅见于第一期,盖顶中央均有立鸟形装饰,器盖两侧各有一钮衔环,环与提链套接;鼓腹,下腹部一侧有竖钮,平底;提链链节类似8字形,无捉手。Ba型Ⅰ式提链壶出现于本期二段,形制与A型壶有一些共性,器盖两侧均有钮衔环,与提链套接,下腹部一侧有竖钮。不同的是腹部由方腹或小罐型变为圆腹,盖顶的立鸟形装饰已不见,简化为半环形钮,壶身纹饰也较简单,仅在腹部有两圈凸弦纹,提链链节为哑铃形,开始出现弓形捉手。上述2件壶均出自山东省境内,早段为方腹提链壶;晚段出现圆腹提链壶,是后来提链壶的主流形态。出土地点分别为滕州和济南,属薛、莒等国势力范围,均为东夷小国。由此可见,东周青铜提链壶产生之初具有较为一致的形态特征,且均出自山东境内,具有东夷特色。

第二期:属于这一期的提链壶数量最多,粗略统计有30件左右,几乎涵盖了已知青铜提链壶的所有类别。Ba型Ⅱ、Ⅲ式提链壶,仅见于此期,从早到晚均有发现,主要出土于山东地区,另外河北、山西也有零星发现,提链壶整体形态与Ⅰ式没有太大区别,仅增加了圈足,且Ⅲ式圈足高于Ⅱ式。Ba型壶是山东地方风格的延续,且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Bb型提链壶的出现时间晚于Ba型提链壶,是本期新出现的器类,主要出土于河南地区,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出土。Bb型Ⅰ式壶主要出土于山东、山西和河北地区,纹饰均为络绳纹,有北方民族特色。Bb型Ⅱ式主要出土于河南、湖北两地,纹饰为龙纹和火纹。Bb型Ⅲ式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受到山东地区的影响,器盖两侧有钮衔环,与提链套接。Bb型Ⅳ式只出土于河南洛阳、陕县、辉县等地,大致为东周王室的势力范围,器形特征与纹饰均相似,纹饰为多带乳丁纹或蟠虺纹。Bc型Ⅰ、Ⅱ式提链壶在本期末段出现,特点是细长颈、高圈足外撇,主要出土于湖南、湖北地区,另外山东、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出土。由此可见,第二期提链壶以圆腹提链壶为主,不仅分布范围广、出土数量多,且发展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山东地区延续了上一期末段的地方特色,出现时间也最早,其次是河南地区,再次是湖北地区,从地方特色出现的先后顺序看,河南和湖北地区可能都受到山东的影响,但也都发展出各自的特色。

第三期:属于这一期的提链壶类型仅有Bb、Bc二型。Bb、Bc型多是上一期已出现的器形,只是种类较上一期有所减少,Bb型仅剩Ⅲ、Ⅳ式,Bc型Ⅲ式、Ⅳ式为新出器形,其中Ⅲ式仅见于河北中山王墓,为北方地区特色,Ⅳ式仅1件,出土于河南洛阳。代表山东地区地方特色的Ba型壶已不见。本期提链壶出土数量和地点均有所减少,新出器类也较少,体现出提链壶逐渐衰落的迹象。

东周青铜提链壶依据腹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3个类型,A型为方腹提链壶、B型为圆腹提链壶、C型为椭圆腹提链壶。其中B型提链壶依据器物形态的差异又可分为3个亚型:Ba型为山东地区的典型器形,共同特征为细颈,鼓腹,平底,腹部侧面有一竖钮,提链链节哑铃形,捉手方弓形;Bb型主要出于河南、山西和河北地区,共同特征是有盖,细颈,鼓腹,平底,矮圈足;Bc型多出于南方地区,形体特征为有盖,鼓腹,平底,高圈足,圈足外撇。从类型学分析可以看出东周青铜提链壶在形态上的差异明显。

本文依据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墓葬定年等相关信息,将东周青铜提链壶分为3期6段,分期研究不仅提供了提链壶形态演变的时间序列,还为我们分析提链壶的产生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3.

〔2〕临淄市博物馆.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6):17.

〔3〕高崇文.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207-216.

〔4〕崔乐泉.山东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华夏考古,1992,(4):82.

〔5〕刘彬辉.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263-275.

〔6〕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276-295.

〔7〕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8〕毕经纬.山东出土东周青铜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52-54.

〔9〕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2-4).

〔10〕刘彬辉.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分期类型学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多排螺旋CT对宫颈癌影像诊断的价值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从语言类型学看语气助词“啊”的情态语义及句式分布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经阴道超声血管定量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