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绳肌拉伤可变危险因素的筛选及对策研究

2014-11-16 06:47李东河宋磊刚李增明母春雷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力矩角度力量

李东河,宋磊刚,李增明,母春雷

(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腘绳肌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组成,其拉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常见于需要高速奔跑的运动项目,如田径、足球、橄榄球等。国外研究显示,足球运动员中腘绳肌拉伤占全部运动损伤的4.9%—23.8%;短跑运动员中有28.6%—38%发生过急性腘绳肌拉伤[1]。我国学者邓卫权等人对100名华东交通大学跳跃和短跑项目运动员的调查发现,所有运动员均有过腘绳肌拉伤,其中65% 的病例为较重或严重拉伤[2]。腘绳肌拉伤轻则耽误教学、训练和比赛,重则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和其他后遗症,因此对腘绳肌拉伤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防损伤比伤后治疗更为重要。故本研究拟对腘绳肌拉伤的可变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寻找其拉伤可能的原因与机制,为其拉伤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亦可为拉伤的治疗开阔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有研究表明,有腘绳肌拉伤史人群的腘绳肌再次拉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没有腘绳肌拉伤史者[3-6]。故本研究决定将有腘绳肌拉伤史的与没有腘绳肌拉伤史的人群进行对比,寻找其差异,分析其原因,为腘绳肌拉伤的预防指明方向。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28名学生,依据是否发生过腘绳肌拉伤,将其分为两组:未受伤组和受伤组。其中未受伤组18人,他们没有腘绳肌拉伤史或任何其他的腿部损伤史;受伤组10人,他们有过一次或多次单侧腘绳肌拉伤史,但在参加测试前已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均能正常进行运动训练。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两组学生两膝关节进行屈伸测试,得到两组学生的腘绳肌峰力矩、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头肌峰力矩、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头肌峰力矩/腘绳肌峰力矩(Q/H)。测试时,受试者坐位,髋关节曲屈90°,上半身固定。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110°。当膝关节伸直时为解剖学零角度位置,完全曲屈时为110°。固定测试侧大腿以限制膝关节的任何侧方运动,只允许其进行屈伸运动。两条腿的测试顺序随机,测试速度为60°/s,重复4次,取最优值。

对所测得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19.0中文版进行分析,采用T 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2 研究结果

2.1 未受伤组两侧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对比

未受伤组双侧股四头肌峰力矩、腘绳肌峰力矩、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均无明显差异(表1)。

表1 未受伤组两侧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对比

2.2 受伤组两侧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对比

受伤组双侧股四头肌峰力矩、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无差异;伤侧腘绳肌峰力矩小于健侧(P<0.05),而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大于健侧(P<0.01)(表2)。

表2 受伤组两侧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对比

2.3 未受伤组与受伤组Q/H 对比

受伤组伤侧的股四头肌峰力矩与腘绳肌峰力矩比值(Q/H)大于自身健侧及未受伤组的双侧的Q/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未受伤组与受伤组Q/H 对比

3 讨论

3.1 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

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7]。不可变因素指通过训练不能改变的因素,如人种、年龄、肌肉的解剖学结构、损伤史等;可变因素指通过训练可以改变的因素,包括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疲劳、柔韧性差、力量不平衡等。本研究主要探讨腘绳肌拉伤的可变危险因素。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会比较僵硬,对拉长的抵抗增加,在此情况下,如果运动员试图进行快速的离心收缩,肌肉更可能被撕裂[8],因此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预防腘绳肌拉伤是十分必要的。当运动员疲劳时,其运动控制能力开始下降[9],这会增加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负担,腘绳肌将承受更大的负荷[10],随着负荷的不断增加,将会导致其发生损伤,因此减少训练时间或中断比赛以降低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能够减少腘绳肌的拉伤。柔韧性差是众所周知的导致拉伤的因素之一,但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故仍然不能确定柔韧性差是否与腘绳肌拉伤相关。力量不平衡是指两侧下肢腘绳肌力量不同,或膝关节伸肌力量和屈肌力量存在差异。Croisier等研究认为,等动力量不平衡是导致腘绳肌拉伤机率升高的因素之一,而恢复力量平衡将会减少肌肉拉伤的发生[11]。但Bennell等人研究认为,力量不平衡与腘绳肌拉伤风险的增加无显著相关[12]。

3.2 腘绳肌拉伤与膝关节力量失衡

本研究发现,未受伤组左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为238.9±1.7N·m,右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为236.3±8.1N·m,左右对比,左侧股四头肌峰力矩较大,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未受伤组左侧腘绳肌峰力矩为131.6±5.4N·m,右侧腘绳肌峰力矩为132.9±4.8N·m,左右对比,左侧腘绳肌峰力矩较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受伤组伤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为209.1±15.7 N·m,健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为211.4±16.3 N·m,左右对比,伤侧股四头肌峰力矩较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受伤组伤侧腘绳肌峰力矩为113.3±8.1N·m,健侧腘绳肌峰力矩为120.2±8.3N·m,左右对比,伤侧腘绳肌峰力矩较小,P<0.05,有显著性差异。受伤组两侧腘绳肌峰力矩存在差异,两侧股四头肌峰力矩没有差异,未受伤组两侧腘绳肌峰力矩和股四头肌峰力矩均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受伤组两侧腘绳肌力量不均衡可能是腘绳肌拉伤的原因之一。

另外,未受伤组左侧Q/H 为1.82±0.03,右侧Q/H为1.78±0.03;受伤组伤侧Q/H 为1.85±0.08,健侧Q/H为1.76±0.05。经过检验,未受伤组左侧、右侧、受伤组健侧的Q/H 与受伤组伤侧相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未受伤组左侧、右侧和受伤组健侧Q/H 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受伤组伤侧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力量不平衡是腘绳肌拉伤的原因之一。

3.3 腘绳肌拉伤与最佳力矩角度

本研究发现,未受伤组左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为70.8±1.8°,右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为67.4±1.4°,左右对比,左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大,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未受伤组左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为29.7±1.6°,右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为27.4±1.3°,左右对比,左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大,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受伤组伤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为66.9±1.9°,健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为67.2±2.0°,左右对比,伤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大,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受伤组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为39.6±2.6°,健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为29.6±1.6°,左右对比,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大,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受伤组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明显大于健侧,两侧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没有差异,未受伤组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和股四头肌最佳力矩角度均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受伤组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小是腘绳肌拉伤的原因之一。伤侧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较大,意味着伤侧腘绳肌在达到峰力矩时腘绳肌长度较短。当腘绳肌被拉长超过其最佳力矩角度时,肌原纤维内比其他肌节长的肌节会优先占用长度变化,并被迅速拉长,直到增大的相反张力使这个运动停止[13]。也就是与这个位于长度—张力曲线下降支范围是一个不稳定的区域,在这个长度范围内易发生损伤和疼痛[14]。在离心收缩中被牵拉的速度和力量大小是次要因素[15]。从腘绳肌工作角度的范围来讲,如果最佳力矩角度较大,其位于不稳定区域的角度范围就越多,其损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有研究显示,向心练习倾向于减少肌纤维的肌节数量,因此使肌肉在最佳力矩角度时长度变短,导致肌肉在离心收缩过程中细微损伤和酸痛的敏感性增加[16-17]。故应当在训练中增加腘绳肌的离心练习,改善其最佳力矩角度,预防损伤的发生。

4 结论和建议

(1)力量不平衡是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合理安排力量训练,使其左右力量、膝关节屈伸力量平衡,以达到预防腘绳肌拉伤的目的。

(2)腘绳肌最佳力矩角度过大也是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之一,建议加强腘绳肌离心练习以改善其最佳力矩角度,预防损伤的发生。

(3)本研究受试者样本量较小,建议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人群的大样本量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Bahr R,Engebretsen L.Sports injury prevention:Olympic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M].Chennai:Charon Tec Ltd,2009.

[2]邓卫权,郝君,霍焱.高校跑、跳类运动员股后肌群拉伤原因及预防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3):123-126.

[3]Thelen D G,Chumanov E S,Best T M,et al.Simulation of biceps femoris musculotendon mechanics during the swing phase of sprinting[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11):1931-1938.

[4]Orchard J,Marsden J,Lord S,et al.Preseason hamstring muscle weakness associated with hamstring muscle injury in Australian footballers[J].Am J Sports Med,1997,25(1):81-85.

[5]Seward H,Orchard J,Hazard H,et al.Football injuries in Australia at the elite level[J].Med J Aust,1993,159(5):298-301.

[6]Verrall G M,Slavotinek J P,Barnes P G,et al.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hamstring muscle strain injury:aprospective study with correlation of injury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 J Sports Med,2001,35(6):435-439.

[7]Clark R A.Hamstring injuries:Risk assess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4):341-346.

[8]Croisier J.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hamstring injuries[J].Sports Med,2004,34(10):681-695.

[9]Worrell T W.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amstring injuries:an approach to treatment and preventative measures[J].Sports Med,1994,17(5):338-345.

[10]Baratta R,Solomonow M,Zhou B H,et al.Muscular coactivation:the role of the antagonist musculature in maintaining knee stability[J].Am J Sports Med,1988(16):113-122.

[11]Croisier J L,Ganteaume S,Binet J,et al.Strength imbalances and prevention of hamstring injur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aprospective study[J].Am J Sports Med,2008,36(8):1469-1475.

[12]Bennell K,Wajswelner H,Lew P,et al.Isokinetic strength testing does not predict hamstring injury in 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ers[J].Br J Sports Med,1998,32(4):309-314.

[13]Morgan D L.New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muscle during active lengthening[J].Biophys J,1990,57(2):209-221.

[14]Proske U,Morgan D L.Muscle damag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mechanism,mechanical signs,adap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J Physiol,2001,537(pt2):333-345.

[15]Talbot J A,Morgan D L.The effects of stretch parameters on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damage to toad skeletal muscle[J].J Muscle Res Cell Motil,1998,19(3):237-245.

[16]Whitehead N P,Allen T J,Morgan D L,et al.Damage to human muscl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after training with concentric exercise.[J].J Physiol,1998,512(pt2):615-620.

[17]Gleeson N,Eston R,Marginson V,et al.Effects of prior concentric training on eccentric 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J].Br J Sports Med,2003,37(2):119-125.

猜你喜欢
力矩角度力量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麦唛力量 (一)
角度不同
人啊
发动机阻力矩计算和起动机介绍
孤独的力量
小型力矩电机波动力矩的测量
弹性负载力矩下舵偏转角度的测量方法
基于D-最优化理论的陀螺仪力矩反馈测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