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迎,唐建军,刘永立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北京交通职业学院,北京 101121)
当今乒乓球比赛竞争最为激烈、对抗性最强的比赛是高水平男子比赛。国家乒乓球队倡导的“女子技术男性化”,指出女子比赛的技术运用和战术意识应紧跟男子的步伐,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男子技战术的发展引领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潮流。本文以奥运冠军张继科在重要赛事决赛中的技战术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其技战术运用特征,为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战术训练提供参考。
张继科最近4场重要国际赛事中技战术的运用,共376分球。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了大量有关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论文和专著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1.2.2 录像观察法
对张继科2011—2013年的4场重要比赛(表1)的录像资料进行观察统计,根据研究需要制定技战术统计表格。
表1 比赛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按照乒乓球三段技术统计法,对张继科决赛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得失分进行统计,并对发抢段得分率和接抢段得分率进行两总体率的U 检验。
计算方法[1]如下: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1.2.4 分段指标评估
采用目前乒乓球技战术研究采用最为广泛的三段指标评估法[2],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模式值评估指标见表2。
表2 单打三段得分率和使用率评价标准
表3 张继科三段指标评估一览表
表3显示,张继科对王皓的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得分率分别为70.6%和51.1%,都达到了优秀水平,并且使用率与模式评估标准相比也极高。相持段得分率为良好水平,使用率较低,意味着比赛中一分球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前四板。从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可以看出,张继科在比赛中绝大多数得失分是发生在前四板,发抢段得分率高于接抢段得分率,在统计学上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出发抢段的效果好于接抢段,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1 发球技战术分析
本研究对张继科发球的旋转没有进行统计,仅对发球线路和落点进行归纳总结,由于张继科采用的是正手侧身位发球,通过发球的落点可以推测出发球的方位[3]。发球方位统计如表4。
表4显示,张继科的发球主要以短球为主,其中正手位短球、中路偏正手位短球和反手小三角短球占发球方位的95.7%,长球的比例只占4.3%。比赛中发短球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可以很好地控制对手高质量的接发球抢攻和反控制,为自己的第三板抢攻做好铺垫。由于目前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时一般站位靠近反手位,同时反手拧技术掌握得比较成熟,因此发球运动员把球发在反手位小三角和反手位长球对接发球运动员来说更容易上手进攻。所以把球发到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位,可以迫使接发球员在移动中去接球,增加了接发球和接发球抢攻的难度。当然如果仅仅发短球,对于经过高水平训练的接发球运动员来说会很快适应,从而破发控制或抢攻成功。因此,张继科在比分胶着时和关键分时,采取发长球来破坏对手的节奏,从而达到直接得分的效果[4]。由此可以看出张继科在比赛中头脑冷静清晰,能够把握发长球这一关键时刻赢得比赛的重要战术。
表4 发球方位分析
2.2.2 发球抢攻技战术运用分析
表5 张继科一、三板技术运用统计
由于张继科比赛中发长球频数较少,且大部分直接得分,因此这里不再统计,仅对发短球后衔接下一板进行统计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张继科发球后接第三板利用正手抢攻的得分较多,得了26分,得分率和使用率也最高;其次是发球后反手抢攻,得了20分,二者得分率进行两样本率的U 检验,P>0.05,使用效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张继科发中路偏正手后抢攻得分最多是26分,得分率和使用率较高,其次是发正手位衔接抢攻得了20分,二者得分率进行两样本率的U 检验,P>0.05。表5中把一、三板使用技术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发中路衔接正手挑、拉得分最多,得分率也最高,其次是发正手位衔接反手拧、拉。
2.3.1 接发球技战术分析
表6 张继科第二板接发球技术统计
表6显示张继科接发球技术以反手拧为主,使用频数最高,为104,直接得了22分,使用率为51.5%;其次为正手摆短,使用频数为50,直接得8 分,使用率为24.8%;再次是反手拉,得6分。比赛中张继科接大部分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的短球时,以上步反手拧拉为主,正手摆短为辅,正反手的直接抢攻使用较少,反手摆短使用率较低。反手拧拉可以抢先上手,从而使比赛进入自己设定好的套路中去。在不能上手进攻时,通过摆短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对手有质量的进攻,从而为自己的第四板抢攻打好基础。从表6中通过张继科接发球技术使用情况,可以推测王皓在比赛中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正手位短球和中路偏正手位短球。
2.3.2 接发球后抢攻技战术分析
表7 张继科二、四板接发球后抢攻技战术统计[5]
表7显示张继科第四板使用技术中,以反手拉技术使用率最高,为67.4%,得分少于失分,得分率较低;其次是正手拉;第四板运用防守技术较少,这与当前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的强转换有关,现今纯粹的被动防守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攻代守,所谓亦攻亦守,攻守合一。从表7中看出,第四板技术的得分率相对于第三板较低,反映出在接发球阶段主要还是处于被动状态。在二、四板组合技术中,以反手拧+反手拉技术组合使用频数最高,产生的得失分也较多;其次是正手摆短+第四板技术,反手拉+第四板技术使用率最低。
从接发球技术及衔接第四板技术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出乒乓球比赛的战术指导思想,乒乓球比赛中强调控制与反控制,运动员击出的每一板球都包含一定的战术涵义,或是为了直接得分,或限制对方为自己的下一板击球得分做铺垫。从录像统计中可以看出,王皓在第一板发球就积极主动地控制张继科,通过发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位的短球迫使张继科接发球时只能以摆短和反手拧拉接发球,且使用反手拧拉技术步法必须移动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其接发球的质量。
表8 张继科相持技战术统计[6]
从表8 可以看出,张继科在相持段得81 分、失71分,得分率为53.3%,达到了乒乓球战术评估标准良好以上水平,说明张继科在相持段还是占据着优势的。主动相持中得分最多,得50 分、失32 分,得分率较高,以反手技术得分较多;一般相持得15 分、失7 分;被动相持得16 分、失32 分,可以看出,在高水平比赛中防守是较被动的。
表8中显示在相持段,三种相持形式中以反手拉的运用得分最多,使用效果较好;其次是正手拉;得分最少的是侧身拉。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张继科和王皓比赛中相持常采用压对方左半台的战术,为了避开正手强大的击球力量,把击球的落点尽量控制在左半台,这或许也与王皓比赛中过度依赖反手直拍横拉有关。张继科反手实力也较强,许多球跟王皓在反手位实现对拉,并且不断采用反手位主动变直线,以争取主动或直接得分。三种相持形式中,侧身拉使用频数最少,得分率也较低,因为运动员击球的力量大、速度快,侧身移动需要的时间较长,显然不适应激烈快速的比赛节奏,因此高质量的反手技术与正手技术同样是运动员今后必须掌握的“制胜利器”。
(1)当前11 分赛制下要求运动员迅速进入比赛状态,发、接、抢转换要及时快速,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从三段统计可知,比赛进程有“前移”趋势,更加强调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得分效果,这与以往所预想的改“大球”后比赛回合增多、进入相持段的回合球增多有所不同,或许这与两名顶尖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关。
(2)理论认为发球是比赛中唯一不受对方回球制约的击球技术,也是为自己创造直接得分和取得下一板积极主动的“前因”。但是在比赛中需要考虑对手的接发球能力,实际上有些旋转和落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制的。当前由于反手拧拉技术日益成熟并被掌握,因此对发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球落点以在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位短球为主,在关键局和关键比分时还应勇于打破这种“常规”,反手大角度球和反手小三角区域也是必需选择,因此,平时要注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比赛中清晰的战术思维。
(3)发抢段是比赛三段中至为关键的阶段,发球的旋转、线路和落点的选择与第三板的衔接是取胜的保证,张继科在第三板中正手抢拉、挑打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其次是反手拧、拉,侧身拉的使用较少,再次验证了中国乒乓球队“得正手者得天下”的技战术思想。侧身拉之所以使用率较低,或许与反手位拧拉等高质量的击球技术的熟练掌握有关,同时由于侧身拉后正手位出现较大空当,给再次回球增加难度。从第三板技术的得分和使用情况看,或许可以讲“得正反手者得天下”。
(4)接发球段,第二板主要采用接发球拧技术,辅以正手摆短,反手拧拉直接得分也较多。在二、四板技术中,以反手拧+反手拉组合使用率最高,其次为正手摆衔接第四板技术。二、四板技术组合总体得分率低于一、三板技术组合。高水平比赛中,为了争取比赛的主动,抢先进攻上手,必须尽快从攻打下旋球转换成攻打上旋球,这也是反手拧技术频频使用的一个原因。
(5)相持段以主动相持得分最多,得分率最低的是被动相持,验证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格言。主动相持、一般相持、被动相持中得分最多的是反手技术,比赛相持中许多球集中在反手位半台,这或许与两位运动员均具有超强的反手能力和避免更强大的正手有关。此外主动相持、一般相持使用比率增加,被动相持使用率降低,可以看出比赛中攻守转换的加快,运动员攻完一板,下一板接着准备要防守,纯粹的进攻和防守在比赛中已不多见,大部分防守也需要发力,攻守逐渐合一,这进一步加快了乒乓球的比赛节奏,对运动员的技术与体能的要求也更加严苛。
[1]吴焕群,张晓蓬.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唐建军,赵喜迎.乒乓球进攻类型打法比赛战术制胜模式构成及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23-127.
[4]周庆玺,刘德乐.对张继科2011-2012年三大赛事决赛的技战术统计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70-73.
[5]唐建军,曹海波.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08-111.
[6]赵喜迎.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选手单打比赛中得分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