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般侧重于字词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辞。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够准确或错误。本文旨在对中学文言文中的修辞进行商榷和探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修辞;商榷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扫描式”教学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一般只对字词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辞。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本文将对中学文言文中的修辞进行商榷和探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以及修辞的作用
1、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
修辞是指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情境而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修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修辞,一种是特殊性修辞,它时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所写所说鲜明生动。而本文提到的特殊修辞指的是后一种,当然也包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特殊修辞。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2、修辞的作用
古人说话写文章很注重修辞,不仅要合符语法规范,还要讲究修辞。因此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必须正确理解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二、特殊修辞举隅
1、互文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清)俞樾《古书疑文举例》云:“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在文言文中,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①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不可逐字逐句翻译成:秦朝时明月汉朝时边关;例②中的“主人”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不能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例③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雾气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例④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曾注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其实这里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并不是说岸上只有小草而没有兰花,小洲上只有兰花而没有小草。这是因为不明互文而致误。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⑦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例⑤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例⑥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例⑦中的“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也即东西左右种植了松柏和梧桐。例⑧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隳突,横行,骚扰的意思。
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例中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已”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還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君”“忧其民”。 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文的“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角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在朝廷做官就忧其君吗?不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
由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2、合叙
是指在行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两套或两套以上的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①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②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语,即“陟臧罚否”,它的意思是“奖励好的,惩罚坏的”,即奖优罚劣。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如果不懂得这是合叙的修辞,就不好理解。这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也就是“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们很多老师给学生这样翻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渚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其实应当分别相承地译作: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以鱼虾为伴侣,在渚上砍柴,以麋鹿为朋友。渚,水中陆地。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一般老师都会把这句话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只是可能没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所以该句也应该分别相承地这样翻译:不知句读则从师,小的方面学到了;不能解惑却不从师,大的方面遗失了,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啊!
⑥耳目聪明。(范晔《后汉书?华佗传》)
意思是“耳聪目明”,即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⑦夏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原《中学语文》注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此释恐欠确,实乃合叙,一动一静,富有层次感,行文有多变的艺术效果。应该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课文的注释只是对词语作了诠释,而没有对所用的辞格作出说明。实际上这里运用了合叙手法,“淑”与“均”分承并陈述“性”与“行”;“性行淑均”应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为;均,公正。性格只能说是:“善良”,说“公正”则不妥;行为只能说是“公正”,说“善良”也不妥。由于不明修辞手法,大多数学生将“性行淑均”释译为“性格行为善良公正”,这显然是犯了句式套叠而搭配不当的语病。
也许有人却认为这两者很相似,难以辨别,其实互文是上下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并提是一句中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别相应;互文是“一分为二”,并提是”合二为一”。
3、连及
是指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质与甲事物质属于相关或同一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①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
②是芙蓉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也。《诸葛亮《出師表》)
例①中的“父母”是说母而连及父,“兄弟”是说兄而连及弟。例②中的“耳目”是说目而连及耳,这两例都是同类连及。例③中的“存亡”是说亡而连及存。例④中的“异同”是说异而连及同。这两例都反类连及。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作息”是说作连及息,翻译时,具体取何义,必须根据语境分析取舍,如果一味“直译”,就会出错。
⑥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鯀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例⑥中的“鯀禹决渎”,课本释为“鯀和禹挖河(泄水)”,教学参考书则译作“鯀和禹(挺身率领百姓)疏通河道”。如此将原文中的“鯀禹”照搬到释文译文中去,是很不妥当的。先秦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鯀以堙治水无功、禹导治水告成的记载,韩非子在《显学》中叙述此事时就曾有过“昔禹决江浚河”的句子,而未提及鯀;至于在《五蠹》中言“鯀禹决渎”,其本意也并非真的是说鯀、禹两人皆用疏导之法治水,此乃言“禹”连类而及“鯀”而已。这便是运用了所谓“连及”的修辞手法。被连及的“鯀”自然不是正意所在,而只起陪从作用。这里之所以用连及修辞,是因为“鯀”与“禹”义类相关(鯀系禹之父),再者“鯀禹”并举,又同下文“桀纣”、“汤武”、“尧舜”等相对称,便能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之功效。明乎此,释译文字中理所当然地是不该提及“鯀”的。倘若对此连及修辞有所忽略,则出现如上列举的误释误译也许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参考文献:
[1]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中学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修辞知识的传授[J].安徽:黄山书社.2009年3月.
[3]陈小霞.从互文、并提中谈中学文言修辞教学[J].广东:广东清远出版社.2012年9月.
作者简介:陈敏祥(1972—),男,湖南新化人,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