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青少年夏(冬)令营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建设研究

2014-11-15 05:12衣玉敏
文教资料 2014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 要: 适用于外籍青少年夏(冬)令营的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应分为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两大模块。汉语学习模块应注重听说训练与基本汉语交际能力培养,并在汉语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因素,较好地处理汉语拼音、汉字等教学难点,应利用情景教学、课堂游戏、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实现教材的立体化。中华文化体验模块应尽可能让营员体验中华美食、中华才艺、地域文化和风俗礼仪,提高营员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度,从而优化汉语言文化体验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 夏(冬)令营 汉语言文化体验 课程建设

引言

世界“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多样性,以及南京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使中国语言文化再次为全世界青少年所瞩目。为了吸引更多外籍青少年来华了解中国、体验中国,针对外籍青少年的夏(冬)令营式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无疑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模式。

一般来说,夏(冬)令营时间在一两周至一个月左右,不以单纯学习汉语为目的,更注重全方位的汉语言文化体验。这种形式满足了外籍来华青少年(为了称说方便,以下简称“营员”)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需要。但是,在较短时间内组织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体验课,既要考虑到汉语学习的规律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母语背景和汉语水平,以及中华文化体验课的丰富性。这就给夏(冬)令营组织者提出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夏(冬)令营的受欢迎程度。而教材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1]。

从1980年至今,教材种类不断丰富,已经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可以基本满足多种需求的教材体系[2]。然而,可选的适用于营员的对外汉语教材少之又少。找不到合适的汉语教材,夏(冬)令营的汉语教学组织者因此而苦恼,营员的学习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而设置适用于外籍青少年夏(冬)令营的汉语言文化课程已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设置

夏(冬)令营时间短,任务多样,不以单纯学习汉语为目的,更注重全方位汉语言文化的体验。这种形式既满足了营员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需要,又对夏(冬)令营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上述因素,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不同于传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不仅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还包括课堂学习在内的多元化学习,应分为汉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两大模块。在汉语学习模块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应注重对营员的听说训练与基本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适当渗透文化因素,适当教授汉语拼音和汉字。在中华文化体验模块中,主要以课外体验为主,走出课堂,引导营员体验中华美食、中华才艺、地域文化和风俗礼仪。

二、汉语言学习模块课程设置分析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营员具备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夏(冬)令营的预期目标,而汉语教材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直接途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处理好教语言和教汉字的关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趣味性,实现教材的立体化,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教材编写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处理好汉语和汉字的关系

针对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在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的同时,应强调重视汉字认读和书写方面的教学,帮助营员打好汉字基础。尤其对于非汉字圈的营员,汉字更是学习的难点,可以在教材中设置“汉字表”加强对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便于营员学习汉字的结构和笔顺,并自主练习,这一点可以借鉴《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综合课本》[3]的做法。当然,要注意选用的汉字不要太难,以免打击营员学习汉字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处理好汉语和文化因素的关系

汉语学习者用汉语和中国人交际时,除了必须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外,还必须掌握中国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因素能够解决“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教材中除了语音、语法和词汇之外,还应结合某些语言现象,对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解释,这些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4]。

(三)确保趣味性的实现

针对青少年的教材一定要有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材一定要选取接近营员日常生活和实际需要的话题,让他们觉得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以迅速掌握自己需要的内容,可以对实际生活有很大帮助。这样,营员才会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要避免教材语言和实际交际语言相脱离的情况,避免一味追求趣味性而使教材内容可笑或幼稚化[5]。

另外,要善于利用各种图片和实物道具[6]。比如,使用经过简化处理的饭馆菜单、火车时刻表、饭店登记表、电视节目表等道具,让营员造出有趣的例句,既可以训练营员的语言能力,又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强化营员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实现教材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材系统指调动一切现代化手段,使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电脑软盘等多种媒介形式[7]。尤其以汉语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材,更要注意多种现代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并实现纸电互动。除了上述形式,还可以适当加入课堂游戏环节,并以真实的交际任务为驱动,达到真实的情景模拟效果,强化营员的汉语交际能力。

三、中华文化体验模块分析

中华文化体验是营员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一个直接途径,这个模块包括中华美食、中华才艺、地域文化和风俗礼仪。

(一)中华美食体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明中国人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中华美食讲究“色、香、味、形、器”,这与西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有非常大的差异。在饮食工具上,中外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用刀叉。中国地域广大,根据地域特点,可分为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徽。每个菜系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最为外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华美食有烤鸭、饺子、麻婆豆腐、鱼香肉丝、酸菜鱼等。让营员学会用筷子吃饭,并为他们推荐当地美食和当地能够品尝到的其他地域美食,都是营员对中华美食的最直接体验。

(二)中华才艺体验

中华才艺包括书法、国画(水墨画)、剪纸、茶艺、武术、脸谱、陶艺等。青少年活泼好动,可以推荐他们学习简单的书法,如学习怎样握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简单的笔画;学习简单的剪纸,学习怎样剪出双喜字、简单的窗花;学习陶艺,学习认识陶土、怎样制作简单的瓶瓶罐罐;学习太极拳的招式;欣赏茶艺表演,品尝不同种类的茶;还可以欣赏京剧表演和武术表演等。

(三)地域文化体验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貌和风土人情。可以组织营员游览中国著名景区和景点。高等教育出版社有一套用于中小学夏令营的地域类教材,包括游北京、游重庆、游海南、游河南、游山东、游陕西、游新疆等[8]。接待营员的单位根据所在地区可以组织营员游览当地名胜古迹,让营员获得地域文化体验。以南京为例,可组织营员游览玄武湖、紫金山等景区。

(四)风俗礼仪体验

中华风俗礼仪包括节日风俗、婚礼风俗、服饰风俗、节气风俗、祭奠风俗等。接待营员的单位根据所在地区和开营时间,可组织营员有所选择地体验某些风俗礼仪,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参加中国人的婚礼,试穿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等。

四、结语

外籍来华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发营员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尽快了解中国,尽可能多地体验中国,从而让营员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上述对外籍来华青少年夏(冬)令营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的设置分析基于让营员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目标。由于时间所限,在课程设置上应照顾到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汉语言学习课程和中华文化体验课程应交叉进行,避免长时间的语言学习使营员感觉枯燥,也要避免长时间的游览体验使营员感觉疲惫。

总之,汉语言文化体验课程的科学设置是营员充分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保障。汉语言学习模块和中华文化体验模块中各个环节的合理配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全面增强体验效果,提高营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3.

[2]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3):100-106.

[3]郭志良,杨惠元.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综合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17-28.

[5]李一.小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217.

[6]衣玉敏.论对外汉语教材中趣味性的实现途径[J].大家,2011(11):197.

[7]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58-67.

[8]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图书产品查询:http://www.hep.com.cn/book,2014-8-2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架构下的青奥汉语编纂研究》(2013SJD740006)。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