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论为官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荆州以避战乱。其间,他晴耕雨读、广结名士,自诩有管仲、乐毅之才。后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而出仕,在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他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
丰富的政治军事实践使诸葛亮在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他著述颇丰,有《诫子书》《出师表》《便宜十六策》等,其中关于从政为官的箴言警句被广为传颂,影响深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大意 德行高尚的人,依靠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静下心来,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则不能陶冶性情。
简评 内心宁静方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方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方能登高临远。面对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修养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诫外甥书》)
大意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古圣先贤,断绝贪欲,不要犹豫不定,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他人请教,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损害到自己高远的志向,更不必担心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简评 有志者事竟成。远大的志向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促使我们锐意进取、孜孜以求,帮助我们成就事业、实现理想。
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将苑·知人性》)
大意 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有七种方法:一是向他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从而观察他的志向;二是通过出其不意的言语,以观察他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以便了解其学识的广窄;四是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五是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便观察他的本性;六是用利益来诱惑他,以观察他是否清廉;七是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做,以考察他是否值得信任。
简评 识人是用人的前提,也是从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否准确识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国家之兴衰。诸葛亮本人虽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其“七观识人法”的借鉴意义却与日俱增。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前出师表》)
大意 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将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过分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简评 “广开言路”不仅是古代明君贤相的治国之道,也在当今群众路线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决策之前还需广征民意、广纳贤言。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论交》)
大意 建立在权势和名利上的交往,是难以持久的。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灵相通,就好比花木一样,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历经艰险却日益牢固。
简评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结交善友、获得纯真的友谊视为人生的一大幸事。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诸葛亮说“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不同的言语却有着相同的旨趣。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便宜十六策》)
大意 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必须先考虑到它的坏处;想要考虑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须先考虑它的失败。
简评 事情都有对立的两面,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面对改革攻坚阶段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坚持科学的辩证思维,全面、系统、灵活、具体地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兵要》)
大意 不喜欢一尺长的璧玉而爱一寸的光阴,是因为时间难以倒转且很容易失去的缘故。
简评 今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遍大江南北,勾起了人们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的感叹。在时间面前,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