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千年回眸

2014-11-15 07:39张晓政
月读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域丝绸罗马

◎ 张晓政

丝绸之路,千年回眸

◎ 张晓政

现代人热衷于谈论“世界是平的”,2000多年前的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抽象的争论,而是满载上货物,踏上漫长路途,以实际行动成为“全球化”的最早实践者。

同样,当现代人惊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2000多年前的人们早已安之若素,从容不迫地接纳来自遥远异域的神秘事物与风情。

张骞凿空

联结欧亚大陆、长达万里、从汉代绵延至唐末的这条交通要道,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丝绸之路”。

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最初的动力只是因为发现,除非控制西域,否则在与凭借西域为大后方的匈奴对峙中,永远掌握不了主动权。不过,他不会想到,这一壮举不但为汉帝国打下牢固的军事基础,而且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骞西行,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之为“凿空”。那是个崇尚英雄与英雄辈出的年代,建功立业、成就功名是许多人的梦想,为此,他们不畏惧牺牲。张骞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传奇人物,也经历了后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被匈奴两次囚禁长达11年,出发时百余人的队伍,回到长安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

汉代以来,历代关于西域的指称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狭义上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主要包括广阔的新疆地区,也就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区域;广义上的西域则继续向西延伸,即除了新疆之外还包括中亚、西亚一带。

张骞打通了西域之道,但西域却不是张骞所发现。特别是中亚地区,早在汉通西域前,已经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汇融合的热土。不论是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居鲁士二世,还是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都曾东征侵入中亚。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王国,中亚为塞琉西王国所统治,大量希腊人、马其顿人移民至此,带来耀眼的希腊文化。而在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于罗马的东扩,早已有大量波斯、印度、阿拉伯商人穿行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之间。张骞“凿空”的意义,在于打通了这条线路的“最后一公里”,使中西交通全线贯通。

丝绸之路的开辟,前所未有地将东西方世界紧密串联在一起。不论是早期的四大帝国—汉帝国与安息、贵霜、罗马,还是后来的唐帝国与萨珊王朝、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都经由这条线路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行走在这条线上的商旅、使团,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来往时间长则八九年,短则两三年。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也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展示了人类非凡的勇气与伟力。

神奇的丝绸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商队,满载着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罗马的玻璃、珊瑚、亚麻布、黄金,东南亚的香料,当然,必不可少的是中国的丝绸。丝绸不是唯一但却是最重要的货物,这也是这条线路被后人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丝绸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贡献。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伏羲化蚕、神农耕桑的传说,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被尊祀为“先蚕”(蚕神)。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帛等字,并出现了关于蚕桑的卜辞。由于丝的重要性,汉字中出现了大量以“糸”为偏旁的字系:绮、绣、绢、纱、纨、缟……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种丝织品以及不同的织造工艺。

而在罗马人的记载中,“丝”来自于遥远的东方一个叫赛里斯的国家(很可能就是丝的音译)。最初他们认为丝是从树叶或树皮中抽取出来、类似于羊毛或棉花的精细“白绒毛”,后来又认为丝由一种很像蜘蛛的八足动物所吐,这种动物必须先用黍(黄米)喂养四年,再用绿苇喂养一年,方能吐丝。

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丝绸是公元前53年与安息在卡莱的战役中,当时安息军队所使用的色彩斑斓的绣金丝绸军旗给了罗马军队极大的震撼,丝绸迅速成为罗马社会趋之若鹜的宝物。据说恺撒一次曾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引起全场惊叹。鉴于罗马人对于价比黄金的丝绸的狂热,罗马元老院甚至曾经下令,禁止男性公民身穿丝绸服装,并对女性着装作出限制。尽管如此,也不能阻止罗马人对于丝绸的热爱,这一诏令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罗马城里不仅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到公元2世纪以后,丝绸已经从贵族专享物普及到了平民百姓。

罗马帝国因为奢靡而溃亡,甚至有人认为,在罗马人追求享乐的过程中,由于大量购买丝绸导致的金银外流,是造成帝国财富枯竭的重要原因。

确实,不论是当时中国还是罗马的记载,丝绸贸易的利润均高达百余倍。对于丝绸的渴求是这些文明接触的直接动力,但也正是因为丝绸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不论是汉代的安息帝国,还是唐代的萨珊王朝,均牢牢把控着中亚枢纽要冲,极力阻止中国与罗马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安息西界临海欲渡,受到安息人极力劝阻,甘英不得已而返。

直到公元6世纪,才有僧侣向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介绍丝的来源及蚕桑知识,并冒着危险,将蚕种藏于竹杖中带到东罗马帝国(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则记载蚕种是在东西方某两个国家通婚时,由一位公主秘密带入),才使东罗马帝国历经600余年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丝的产生。由于蚕种的外传,丝绸不再成为珍稀之物,东罗马帝国以及波斯的丝织业快速发展,转而将丝织品出口到中国。丝绸贸易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往来,也使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明的碰撞

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给后人留下了种种关于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的宝贵财富。

对于中国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加深了关于西域的接触与了解。汉代以来,特别是汉、唐两代精心经营,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说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诸国的管理还带有保护性质,即在保留国号、提供保护的同时,向西域诸国国王颁发印绶,并享有征调军队以及立废召囚之权。到了唐代,除部分辽远地区仍冠以名义上的统辖,许多地区已直接设立州县,实行与内陆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使中国人很早就“放眼看世界”。那时的中国人,以开放的胸襟、自信的态度接纳各国人民,形成了雍容华贵、从容不迫的汉唐风度,也铸就了热情好客、开放豪迈的民族性格。

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世界文明的一次大碰撞、民族交流的一次大融合。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在这条路上此起彼伏、蓬勃激荡,可以说,丝绸之路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财富,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峰,成为世界历史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中国不仅向西方传播丝绸、铁器、漆器以及丝织工艺,怛逻斯战役后,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帝国传播到西方,促进了西方文明的飞跃。同时,从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的,除了各国的奇珍异物,还有风靡长安洛阳的胡乐、变化万千的绘画雕塑艺术,以及各擅胜场的佛教、摩尼教、景教(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祆教(波斯拜火教)、伊斯兰教等神灵之声。

新丝路的回应

回望丝路千年的兴衰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主流。尽管在丝绸之路上也曾有过战争和冲突,但交流与融合无疑才是历史的主流,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友谊之路。

—西域宁则国家宁,国家强则西域安。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有两次高峰,分别在汉代和唐代,都是国家最强盛的时期。不论是汉代面对匈奴,还是唐代面对突厥,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西域不宁,则国家难安。同样,当国家陷入动荡,西域也将分崩离析,进而威胁内陆安定。两汉之间,王莽乱政,导致西域脱离中央政府管辖;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对西域失去管控;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五代后,国力衰败,被迫退出西域;到了宋代,国家已无力经营西域,不得不将重心转移向海路,另外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但陆路丝道亦从此走向式微。

—海陆并重是关键。15世纪以来,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海洋固然重要,随着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地缘政治、区域政治重要性日益突显,横贯欧亚大陆,联结东亚、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陆地丝绸之路,重新进入人们视线。特别是地处战略要冲的中亚、西亚地区,自古以来是政治博弈、军事纷争的焦点,甚至被预言将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新的形势下重新建设丝绸之路,是打破西方权力政治体系,促进区域联合繁荣,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布局,也是中国提出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充分体现。

—开放、融合是王道。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如前所说,建设“一带一路”,不仅是密切欧亚各国联系、带动区域发展、构建地区和谐繁荣的战略举措;纵观丝绸之路的历史,封闭导致落后、隔绝造成纷争,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融合才能保证民族和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及地区形势,这无疑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历史启示,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西域丝绸罗马
张骞探西域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丝绸情调
阳光房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丝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