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晨
摘 要:该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插件式”《数据库原理》教学及实践平台进行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对该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 “插件式” 教学及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50-01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乃至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准确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系统设计能力,并具备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应用开发的基本素质。课程总学时64,其中讲授学时52,上机实验学时12。
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外学院电子商务、物流、信管、医学信息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1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用同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求。
(3)上机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清楚实验内容等。
(4)课程设计内容过于程式化,往往就是设计并开发一些管理信息系统,与后续一些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雷同;课程设计评分标准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研究总体策略
建立一个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数据库教学和实践平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建立若干“插件”,将数据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技能的新需求与上机实验及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并将课程知识体系与上述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对上机实验及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系统优化。能够培养学生既具有良好的数据库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3 建立“插件式”《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平台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插件式”的教学平台,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教学“插件”,比如“电子商务插件”、“医学信息插件”、“物流插件”等等,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电子商务插件: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电子商务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库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库连接技术、电子商务系统中数据库加密技术等等。
医学信息插件:针对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XML数据库技术、医学数据挖掘、医学影像数据库等等。
物流插件: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物流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物流系统中的数据仓库等等。
使用以上的“插件”,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4 改革上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内容和体系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环节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上机实验内容:除了传统的实验内容,增加了数据安全性控制、存储过程、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和函数、数据库事务设计等内容。采用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含有2~3位同学,鼓励小组里的学生互相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增加期末上机考试,促进学生平时重视上机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体系中,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和上机实验一样采用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考核结果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几个部分组成,调动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动手和创新能力。
5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指导学生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实验以及设计任务,全面综合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等的能力,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乃至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6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插件式”《数据库原理》教学及实践平台进行阐述和探讨,建立“插件式”《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平台,改革上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内容和体系等等,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