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观点。职业学校学生更需要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一是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是探索的过程应该是有有大胆想象和有目标的。说明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创设“微型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格物致知”科学精神,并将“格物致知”的方法带入到说明文学习中,进行探究学习。
[关键词] 微型话题;职教;说明文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中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而这正是现代学术的基本观点。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此,历来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的科学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而且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要。职业学校学生更需要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一是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是探索的过程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说明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学校说明文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识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它具有内容科学、说明有条理和表达准确三大基本特点。
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有效的说明文教学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家们纷纷指出:在未来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人文,就会成为“空心人”;不懂得科学,则会成为“边缘人”。现今社会,客观准确、严谨规范的科学言语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在交际活动中,说明性语言使用频率最高。同时,有效的说明文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说明文不仅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说明文的阅读学习,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信息和生活技能,锻炼筛选信息的能力、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接受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
但是,职业学校说明文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程序化,教师理性至上、课堂分析生硬化,教学目标无序、课外拓展过度化。究其原因,既有新课标下不相适应的说明文教学实践,定位失当下教师的轻视和学生的漠视,也有考试导向的制约和教材编排的因素。而说明文教学中“微型话题”的创设及教学,可以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格物致知”科学精神,并将“格物致知”的方法带入到说明文学习中,探究学习。
二、“微型话题”的内涵及创设
1、微型话题的内涵
所谓“微型话题”是针对课堂教学零碎、无序而言的,也就是以说明文文本内容为依据,从课文内容生发开去,找出适合学习探究的“点”(内容),每个点形成一个“话题”,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发散式思维、讨论交流,进行探究和挖掘“话题”背后深层次、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知识转化成这些个小的“点“即“微型话题”的探究性学习。用“微型话题”组织和引导说明文教学,师生共同活动,对这些“微型话题”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微型话题”引领学生深度阅读,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自读自悟、切磋讨论等方式形成看法,相互交流,进行由课内到课外、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動。
2、用“微型话题”组织说明文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选择“微型话题”,共同展开交流时在对话题探讨中,揭示文本内容背后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是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这样的阅读是富有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自主性
在用“微型话题”组织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发起的(发现问题、选择话题、形成探究话题),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查阅书籍、网上搜集、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也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的,老师只是在其间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3.开放性
用“微型话题”组织和引导说明文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说明文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只是局限在有限的时间(课堂)和有限的空间(教室)里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了,学生借助文本,借助媒体,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跨学科、跨专业,开放学生的思维。
4.合作性
“微型话题”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选择的,大家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学习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和赏识他人,在敢于抒发己见的同时,也要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求同存异,合作学习。
3、“微型话题”创设的途径和方法
“微型话题”一方面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可供探究的“话题”,如寻找教材内容中的趣味因素、与生活联系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等,寻找可让学生亲自操作练习的说明方法等。为提高说明文学习效率作努力。就课文内容寻找“话题”或者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情境创设“话题”或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设“话题”。说明文教学中“微型话题”创设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如话题导入法、多媒体应用法、课堂活动法、拓展延伸法、对比教学法等。
三、微型话题在《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中职教材说明文课文的第一篇,本文是在初中说明文教学基础上的巩固、过渡语提升。对于职校学生而言,说明文教学能带给他们的启示可以包括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是要做到“说什么——有什么特点——怎样说准确清楚”,还可以包括弄懂“什么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什么是科学精神”,还可以包括科学中渗透的人文味。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决定了教学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兴趣导入、逐步引导思考的过程。在《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微型话题”来实现教学目标。
1.话题导入:
由单元训练“格物致知”导入。学生初中时接触过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报告中的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回顾这篇文章,再带着这样的精神阅读体会。
2.对比教学:将《伯格曼法则》与《景泰蓝的制作》相比较,思考作为作家、教育家的叶圣陶他写出来的说明文与科学家写出的说明文味道是不是一样?带着问题思考叶圣陶所撰写说明文的特征。
3.多媒体应用:实物展示与图片展示相比较,鉴定什么样的是景泰蓝?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特点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课堂活动:“鉴宝竞猜”,通过报价及原因分析,阐释景泰蓝制作最主要的两道工序,紧扣其提问为何用繁笔?点蓝的难处在哪里?
5.情境对话:一是你与叶老面对面(请教叶老关于说明文写作);二是叶老与手工艺工人面对面(叶老请教手工艺工人关于景泰蓝)。通过模拟情境,分析叶老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愿意与老百姓“平起平坐”、愿意降低身份向手工艺工人请教的原因——平易近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敬、热爱与赞美。
6.拓展延伸:由贊美劳动的名言过渡到文风的朴实“易读性”,补充叶老对写作的建议。
总之,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少些文体知识的讲解,多些思维能力的锻炼,少些机械性的分析,多些语言的品味,少些科学知识的传授,多些科学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彭春春,用“微型话题”组织和引导初中说明文教学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5月;
[2]戴燕白,说明文教学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4月;
[3]杜四海,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5月;
[4]程大琥,说明文及中学说明文的教学,语文教学专刊,1984年4月。
作者简介:仲霞(1980—),女,江苏海安人,高校讲师,教育硕士,目前主要从事职教语文教学,研究方向为职教作文、口语、戏剧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