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014-11-14 10:38郑宇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学校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

1、古代的历史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往往是围坐在篝火旁进行的,讲授的内容既有生活经验,也有前辈的英雄业绩。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雏形。随着文字的出现,我国出现了专门的学校,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成均之学和虞痒之学。商代开始设史官,此后,我国朝朝设史官,代代修史书,五千多年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讲授的内容就是他自己编定的《春秋》、《诗》、《书》、《易》、《礼》。其中,《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也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教材;《尚书》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的汇编。秦汉,政府设立了博古通今的“博士”官。西汉武帝设“太学”,把《春秋》、《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尊为“五经”,作为太学的教科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确立,史学的地位也相应提高,科举以流传下来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考试范围。清朝时把“二十二史”、“三通”及《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均列为学校教材。

综上所述,从原始社会以来就有了历史教育且从未间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规范化、体系化。历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經典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儒家经典则是我国古代选官的重要依据之一,历史教育成为人们通向仕途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历史教育在中国古代更多地体现了实用性和传承性的价值,成为封建政府教化百姓的主要工具之一。

2、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育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入侵,我国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吸收了西方学制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施行的普遍性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中国中学设置历史课程也是从该章程开始。该章程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学制五年,依次开设中国史、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东西洋各国史。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基本承袭清末的学制,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也采取中西并重的方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视历史课程的建设,在初中和高中实行双循环制,中外历史均有涉及。50年代中期,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历史课程的大部分被“三史”(家史、村史、厂史)所取代。60年代中期,中国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历史课程几乎被砍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小学停课,中学历史课也一度全部停开。“文革”结束后,历史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二、中学历史教育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1、历史教育是丰富的知识来源

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历史学知识在学科网络结构横向联系中举重轻重。对中学生来说,学不好历史课,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语文、外语、地理、政治等课程。如在地理学科中,讲季风的形成时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例子,通过分析郑和出航返航的时间来探究季风的成因;再如在讲城市内部结构时,可运用明清紫禁城,分析其中轴对称性,各个建筑的功能等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行知识的迁移。

在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中,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也跟历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在汉代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由此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沿革,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以此来诱发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全方位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规律的兴趣。

历史教育不等同于历史教学,它是将历史学知识与众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相渗透,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蕴含在所有的学科教学当中,对于充实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历史教育的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在传承和解释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让受教育者实现知识的迁移,更好地感悟悠久的人类文明,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是由人编写并且流传下来的或者是通过后来的考古挖掘推理出来的,所以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学家们个人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历史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开放性、发散性。所以在实施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具有一定灵活性、新颖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超越历史的时代性即超越历史学家们原有的、固定的认知模式,得出自己的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这就是我们历史学科所追求的创新。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中《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中,在讲解完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探讨在当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当怎样更好的交往,怎样更好的避免冲突。甚至还可以在进一步拓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那么在冲突的情况下如何交往?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了解过去、认识现在,目的是在教他们怎么样把握未来。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的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识迁移,挖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成为当今国民关注的问题。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记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丰富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高一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篇目适合渗透这样的教育,如讲到西方的政治文明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政治,明白人类在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后,对生命的质量要求日益提上日程,进一步提出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各项平等权利;在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在社会生产中的创造精神,进而感知到今天这样方便、舒适的生活的来之不易;讲到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迁时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历史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真谛,培养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尊重、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渗透道德教育,培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通过历史教育,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创造积极的生命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教育也承载着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任。

历史教育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民族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历史教育去主动接受以达到其汲取有利于自身社会性发展的知识能力,能够进一步判断社会的“美”与“丑”,了解自己应该继承什么,摒弃什么,并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的历史的理性反思,从而丰富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区位优势,编写了校本教材《乌山文化》,将历史教育中的乡土历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并且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乡土历史的相关资料,形成一定的观点和看法,整理成论文。这样,让学生通过熟悉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诱发他们热爱家乡、自觉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三、中學历史教育有助于社区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教育中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教育。下面谨以某中学2013-2014第一学期国旗下讲话为例:

从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国旗下讲话在不同的阶段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开展。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纪念历史事件的有:勿忘国耻;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德的有:守纪、公德教育,节约是美德,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考风考纪教育,学会感恩,安全守法教育,宽以待人、学会相处等八个;纪念传统节日的有:感谢您,亲爱的老师,国庆安全教育,重阳敬老,元旦致辞等四个;还有的是历史在新时期结合生命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的:健康运动、热爱生活,我爱美丽的校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三个。在笔者看来,传统美德和传统节日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精髓,而勿忘国耻和新时期的历史教育则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因此国旗下讲话中与历史相关的主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再从负责部门来看,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都参加了国旗下讲话,可见学校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由此可以得出,在学校开展的其他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和社团活动,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和走进社区活动)中,与历史相关的主题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只是表现形式各异,种类繁多。与历史主题相关的学校活动和社区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领略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和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传承意识,这些都对历史文化的内涵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意义,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自身有益,还对学校的长足发展有益,更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内容上看,古代的历史教育主要与儒家经典相结合;近代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中等教育在内的新学制,历史教育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内容和范围上不再局限于儒家的经典,更着眼于认识世界,课程的安排上包含了中国史和世界史。随着时代的推进,历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展,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成为丰富的知识来源,历史教育还与时俱进,与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

历史具有天然的延续性和广泛的科学性,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教育过程是持续人的整个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历史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展现,还广泛渗透在课外活动和社区教育当中。在中学阶段,通过校内外各种教育方式,将历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存在感,感受幸福感,树立使命感,进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赵秀玲主编:《历史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刘柱:《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载《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4]张慧彦:《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载《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8期.

[5]余清臣:《现代学校价值教育核心内容体系及其教育策略》.载《教育学报》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郑宇群,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学校推介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