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姓名学理论来看,一个好的名字,将使人受益终身;而一个不好的名字,则会让人遗憾不已。因此,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于人们的姓名有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姓名与汉字的选择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姓名;汉字;关系;问题
一、姓名的由来
大家知道,我国姓名系统中最显著的特征“姓+名”式结构。而在上古时期有姓有氏。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有的只用一个字代表一个人。如:尧、舜、禹、汤、鲸等,后来姓和名才逐渐分开了。所谓姓氏,是指姓和氏合称。在汉族姓名系统中,姓是代代相传的,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名称。而且上古把姓分成姓和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当严格的。宋代学者郑据说得很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通志·氏族略》)战国以后,姓和氏才渐渐合流。一般而言,姓作为家族的区别一般人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然而作为姓氏的延伸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的。因此我们现在人取名的功夫主要花在后面的名字上了。
二、姓名的作用
姓名是用来识别每个人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没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确定自己在家庭以至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参与任何社会活动。而名字则是用于一个人“吐情自己”,以别于他人。名字就像是一个人的影子,这个影子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事物本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的人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的名字却世代相传下来,永远地“活”了下来。
三、汉字
汉字,指以汉民族为主使用的文字。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字中表意体系文字的典型代表。汉字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的享有权和个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使用汉字作为姓、氏、名、字的记录符号时,有许多讲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与文字有关的姓氏名字文化。
四、汉字与姓名
中国人姓名是由中国的汉字组成,没有汉字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的姓名学,这是姓名学当中一个最根本、最直接的道理。中国汉字讲究“音、形、义”,名姓作为符号,利用汉字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形体结构,在技巧上运用字体的分合、笔画的增减等手法,使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拆姓为名的起名习俗。即把合体字的姓的两部分拆开开来作为名,如著名作家张长弓(“拆张”姓)、老舍原名舒舍予(拆“舒”姓)等。
2、增减姓氏笔画而得名的起名习俗。也就是增加姓的字形而得名,如:王姓添一点叫王玉,再如抽去一竖可叫王三,而再加一竖又叫王丰,以上是从字形上总结出来的。
3、字义上以姓生名的习俗。如牛得草、马识途、花正红;这一点在古人取字上最常见。
4、谐音上以姓生名的习俗。如李好(谐音你好)、彭友(谐音朋友);一些小说著作中取名常用此方法。
上述起名习俗,一般来说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简单方便,二是新鲜有趣,让你叫起来朗朗上口,而又“过嘴”不忘,回味无穷。
五、目前汉字取名存在的问题
名字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為了交际,就需要给每个人规定一个代号,供彼此称呼和区分,这个代号就是名字。名字不仅在熟悉的人之间口头称呼,还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其称呼和区分的功能,因此名字又要见诸书面,有它的书面形式,这就涉及到用字的问题了。当前取名用字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用字不规范
用字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使用被淘汰的异体字。
例如:徐堃的堃为坤的异体字,张喆的喆为哲的异体字,刘淼的淼为渺的异体字。
以上这些不规范用字现象的初衷也许是为了避免重名,也许是跟随别人使用,但却会给我们的日常交际和使用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应尽量避免。
2、用字生僻
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使用生僻字(包括异体字)起名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据报道,全国仅名字中带有生僻字的人就多达六千多万。姓名中使用生僻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名以及追求个性化。一些人起名时甚至从《康熙字典》中找独特的字。但如此一来,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会随时造成不便。
3、重名现象较多
根据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叫“张伟”的在北京就有5013人,在全国2亿人的调查中有59275人,据此推算,全国总人口中叫这一名字的人超过30万。在沈阳,叫“刘洋”的共有4049人,而在杭州,叫“王芳”、“陈燕”、“王伟”、“王燕”的人都在千人以上。
姓名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就是一个区别他人标识自己的符号,如果一旦有相同的符号存在,那么姓名的这一标识作用就等于丧失了,势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在取名的时候应尽量采取多样化的名字和规范的汉字。
参考文献:
[1]何晓明.中国人的姓氏名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师健.汉语姓名的时代特征[J].文教资料,2006年6月号中旬刊.
[3]耶佳燕.我国姓名的演变[J].科学24小时,2007年4月.
[4]于思湘.当代大学生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
[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上编[M].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简介:韩亚南(1984—),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