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思考与实践

2014-11-14 20:40孙跃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2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孙跃轩

[提要]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笔者就校企合作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现状,提出一定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0日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启了高职院校教育的新模式,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了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普及,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社会关系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市场、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四部分共同构成,这四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需要以分析校企合作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一)市场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市场服务,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制度需要以市场作为核心。高职院校为市场提供人才,市场则为高职院校提供就职信息;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市场将人才提供给企业;政府对市场进行法规的约束,市场则为政府提供修订法规的信息。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均围绕在市场周围,以市场为中心,为市场服务,反过来市场则为这三者提供信息。

(二)高职院校与政府相互服务。高职院校受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同时高职院校也接受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实际上,高职院校与政府是相互服务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为政府提供人才信息,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政府间的相互服务。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与资源为主体。高职院校依托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企业则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进一步选拔出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是构建校企合作的主体。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存在分歧。就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存在较大的分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如果情况允许,学校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企业能够直接接纳学生就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短期内获取经济效益,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短期内是很难达到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有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反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样就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高职院校产生分歧,不愿意在合作的过程中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能传授给学生,进而对校企合作产生影响。

(二)校企双方教学实施方案执行不当。受多种客观与主观的原因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执行教学实施方案。企业的教学师傅由于工作繁忙常常会忽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还会有一些教学师傅会临时将教学工作委托给他人,这样就会对实际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甚至还会出现遗漏的问题,校企合作由于缺乏监督和控制,教学形式普遍比较散漫,教学重点也不集中。校企合作机制决定了教学和实训都是同时在企业完成,这样学校就很难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监控。在生产的旺季,企业往往会忙于生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这样教学的实施标准就会相应降低,学校又会因为没有及时的监控,这样企业就很难得到监控,这在无形中就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教学。在生产的淡季,企业往往会缺少业务量,不足的业务量很难满足学生实际的顶岗实习要求。除此之外,企业中还有一些教学师傅会担心学生影响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实训中就不会将核心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主动降低岗位要求和教学标准来应付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在校企合作中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和付出的资源不均等。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来说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课程培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一定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把自身的实际生产管理流程,提前向学生透露,并为他们提供了实际学习锻炼的机会。从这方面看,学校和学生是较大的受益者,而新生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则不明显。由于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不是很高,在于企业分享科研材料和实验室研究成果方面没有太多优势,这种情况,有时会影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方法

(一)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就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在培养人才上并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因此为了促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给予重视就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就很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单方面寻求企业合作的现状转变为双方的互利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主动性。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依附于企业提高学生技能作为依托,还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投资中,使企业成为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核心,企业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企业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为明确,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较传统的校企合作更高,这无疑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可以对企业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督促更多的技术工种采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学生参加工作的前提是获得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企业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这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各自发挥作用,校企合作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这样才可以为校企合作的实行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需要在职业教育法中添加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条款,这样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真正地得到落实。有了法律政策的约束,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可以在法律政策的限制下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真正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管理体系的运行又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要实现校企合作必须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管理体系可以正常运行。政府为了给予校企合作资金支持,还需要建立调节性的投入机制,这样才可以将投入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督促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加速校企合作的发展。

(四)要尽快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可以知道,他们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如美国设立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澳大利亚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应在各级政府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通过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切实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效率,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四、结语

学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中心元素,因此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途径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生,确保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实践有充足的认识,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易新河,李岚,成亚玲,李琳叶,杜飞明.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2]刘红.协同发展走大型国企与职业教育互动共赢之路——“鲁商集团”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策略及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段素菊,庄曼丽,董新稳,贾玉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