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碑铭史料考释

2014-11-14 23:58李国宏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镇海都督永宁

李国宏

(石狮市博物馆,福建石狮362700)

俞大猷碑铭史料考释

李国宏

(石狮市博物馆,福建石狮362700)

对明代《献徵录》收录之《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状》、浙江镇海俞大猷生祠碑、福建永宁“镇海石”摩崖石刻进行简要的考证,发现其对于厘清俞大猷的生卒、浙江抗倭的经历以及探讨俞大猷矢志报国的精神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考证“镇海石”摩崖石刻的作者并非俞大猷,旧说系出自于民间传说的附会。

俞大猷;行状;生祠碑;镇海石

泉州学者廖渊泉、张吉昌整理点校的《正气堂全集》于200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附录《濠溪桥碑记》、《清源山摩崖题刻》、《都督俞公祠记》(许廷用撰文,位于金门县)、《海上平寇记》(王慎中撰文)、《肤功遗爱碑记》(王慎中撰文)、《俞大猷墓志铭》(黄光昇撰文,仅存上部,现藏晋江市博物馆)共6篇与俞大猷有关的碑文。此外,位于厦门万寿岩潮音洞的“俞大猷戚继光诗刻”收录于《厦门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位于广东陆丰碣石镇“万世太平”崖刻以及位于肇庆七星岩璇玑台“胡然化北斗”诗刻收录于《广东摩崖石刻》(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位于泉州清源山的“君恩山重”崖刻以及俞大猷纪事题刻收录于《清源山摩崖选粹》。位于石狮市永宁镇的“镇海石”摩崖收录于《福建摩崖石刻精品》。位于金门岛的“虚江卧啸”石刻群收录于《金门碑碣翫迹》(金门县文化局2011年版)。

但是,学界在俞大猷研究过程中较少运用碑铭资料。个别研究成果仅见于《俞大猷研究》以及晋江市博物馆施良衍《明俞大猷墓志铭探讨》。

一、俞大猷行状

关于俞大猷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当推黄光昇撰文的《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以下简称《俞大猷墓志铭》)。可惜,《俞大猷墓志铭》出土时,仅存上半部,记载截止于俞大猷出任海南右参将之时,且文字存在较多的缺漏。

众所周知,与墓志铭一样,行状也是研究历史人物重要的一手资料,许多人物传记的素材即取自行状。尤其是行状一般出自传主文朋诗友之手笔,虽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是时人说时事,时近易核,且按时间顺序描述传主生平,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所幸的是,赵恒志撰文之《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状》(以下简称《俞大猷行状》)收录于明代焦竑《献徵录》卷一百零七。

关于俞大猷的生卒,《辞源》、《历代名人室名别名词典》等工具书一般认为俞大猷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卒于万历八年(1580)。其实,据《俞大猷行状》记载,俞大猷卒于万历七年(1579)八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七。

俞大猷卒年被误定为万历八年,其起因主要来自《明实录》的一条史料:“万历八年七月辛卯,赐原任后军都督府佥书、署都督同知俞大猷祭葬如例。”其实,万历八年是朝廷得知俞大猷去世的讣闻后下诏赐祭葬的时间,并非俞大猷逝世的时间。

此外,由于《名山藏·俞大猷传》、《明史·俞大猷传》等常被引用的史料对于俞大猷的晚年事迹描述相对简略,且未交代具体纪年。如《明史·俞大猷传》记载:“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俞大猷)坐失利夺职。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事,领车营训练。三疏乞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而《俞大猷墓志铭》记录其生卒年月的下半部缺失,至今下落不明。如果没有查阅《俞大猷行状》,而直接采用《明实录》的记载,很容易将其卒年误定为“万历八年”。

关于俞大猷的生卒及其晚年经历在《俞大猷行状》中有明确的记载:

公姓俞氏,讳大猷,字志辅,别号虚江。始祖敏从高皇帝征伐有功,授百户,隶泉州卫。其后大宗绝,公父讳原瓒以支曾孙嗣前职。母杨氏,以弘治癸亥(1503年)六月十四日生公……寻改镇福建总兵,以不□代免,公至是年逾七十矣。朝议犹幸公之矍铄可用也,召为后军都督府佥书。时京师虽置车营而其制久废……公因旧制而酌损之,大而不重,轻而不虚,进退纵横,涉险渡水,无往不宜。阵列十干,营分奇偶。进攻退守,各有成法。京营遵之推之,宣大、山陕诸边车制今其有司。丙子(万历四年、1576年)加都督同知。戊寅(万历六年、1578年)以老疾乞归者三,赐致仕。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归,至家,以其年八月二十六日卒,寿七十七。讣闻,上遣奠六坛,赠左都督,命有司营葬事。

另据《正气堂续集》记载,俞大猷以都督佥书,提调京营兵车,历时三年,“将新制兵车一千二百辆,中军千把总三百余员,车战马步兵六万名,轮日合营教练,皆已习熟可用。该兵部题奉钦依,升署都督同知”。俞大猷在万历六年(1578)所上的《乞归疏》中也提到:“赖总协指授,各将领协同,设教十干、五行、三才诸阵法,该内阁辅臣亲临看阅作兴,即今俱已练熟可用。”

其实,俞大猷本人即是兵车营的创始人。据《俞大猷行状》记载:“己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大猷)逮赴诏狱,锦衣东湖陆公力救得免,令立功北边自赎。至则与制府同野李公论胡马利在冲突,而中国静以制之莫如车。于是,议制兵车,独木我轮,用人推挽,翼以步卒,佐以游骑。庚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与虏遇与安银堡,以所练兵车百辆,步骑三千,纵击虏万计,追奔逐北数百里。同野公因以其制请于朝,置兵车营也。”

论及俞大猷,首推其东南平倭之功,而较少涉及其对北方边防建设的贡献。实际上,俞大猷曾向谭纶提及“某生平志在征虏,而见用于东南,乖违本素”。嘉靖年间,俞大猷开创兵车营,并取得安银堡大捷,可谓是初试锋芒。其年逾七十,犹念及北方边防,既见其矢志报国、老当益壮的决心,也体现他固边雪耻的远见卓识。当年,俞大猷起用为都督府佥书之时,挚友李杜劝其急流勇退。俞大猷回信表露自己的心声:“平生志在西北边,老当益壮,毙而后已。矧谭公在位,又知我心。虏自成祖北伐而后,未有用大阵胜之者。世宗庚戌之变,将士惴懦,未能列一阵见敌,此国耻也。穆宗皇帝奋武大阅,而阵法久废,诸将几不能车,何以示国威、卫天子。”可以说,操练兵车营以备北方边防之用,是俞大猷晚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二、镇海俞大猷生祠碑

据光绪《镇海县志》卷十三《坛庙》记载,俞大猷生祠位于镇海县城东镇远门内(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始建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生祠内立《都督俞公生祠碑》,嘉靖三十八年(1559),浙江鄞县进士丰道生撰文。生祠“基地二分,旧祠屋三楹”。清代雍正二年(1724)倒塌,镇海人陈殿飏捐资重修。“有祀田四亩一分零,向系指挥刘、李、陈三姓后裔值祀”。乾隆年间,祀田归镇海秀才陈锡卤管理,“为岁时修葺诸费”。

后因年久失修,俞大猷生祠废弃。1994年,因扩建镇海中学田径场,拆除周边民房,发现俞大猷生祠遗址及《都督俞大猷生祠碑》(共四方)。遂将生祠碑迁建于镇海梓萌山麓加以保护,并新建“都督俞公亭”以为纪念。1996年,“俞大猷生祠碑”作为“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镇海县志》卷十九《名宦》对于俞大猷平定浙江倭患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

俞大猷,字志辅,福建泉州卫世职。嘉靖十四年武进士,官参将。倭寇猖獗,调防宁、绍、台、温四郡。上方略谓:攻贼,当用闽中楼船为长技。总督王忬从其策。时汪直据烈港,勾倭为患,定海最为贼冲,大猷连败之松门、普陀、烈港、昌国、临山、观海诸处,擒斩四千,溺者不可胜计,贼自是不敢犯定海。三十三年,升南直隶副总兵,士民请留不得,立祠祀焉。三十五年夏,以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浙直,驻定海。时舟山之贼,积岁不能下,大猷密遣裨将张四维,纵火袭之,斩贼一百二十,晋都督同知。新倭入沈家门,发兵击之,俘贼五十二,战小姑渡,斩首二百四十。总督胡宗宪误听谗言,劾大猷违节制,纵贼不追,逮赴诏狱。大猷疏辩,上释之。生平善谈《易》,精剑术。好谋持重,用兵四十余年,未尝挫衄,与戚继光并称中叶名将。

下面,引录光绪《镇海县志》卷三十三《金石》收录丰道生撰文之《都督俞公生祠碑》,对俞大猷浙江平倭诸战役做个简要的梳理。

烈港之战。《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当是时,鄞、歙亡命入海,构倭反,官兵亟战不利。兵部侍郎张公时辙荐公,移镇于浙,而宁、绍、台、温隶焉。公督水陆兵击列港(即烈港),募善伏者,潜从背逼其巢穴。火夜起,贼辎重尽毁,大溃。次于马迹,飓风昼晦,群蛟荡舟,公恬不为动,既而曰:虽天变,亦舟人弗力。斩二人以殉,军始知有纪律者,俱而思奋。”

昌国之战。《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倭攻昌国,公帅舟师赴之,战于石浦、扁礁头、玉屏、海门、松门,十有八合,擒斩四千,溺者万计。余贼百余人,转补陀(即普陀)洛迦山,据之,公集兵围之,令举火。或曰:恤首功。公曰:靖民而已,首功何为者?遂火,贼歼焉。”

柯桥之战。《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谍言温州有贼,公复帅舟师追之。贼走绍兴,抵柯桥,四面皆水。官壁舟,贼将溷以攻城,典史吴成器觉而拒之。公不寐,曰:吾心动,贼其至乎!将数卒,操一舟觇之。贼方持戎器,急,公手戈踣一人,贼众骇乱,急击,殪之。”

平望大捷。《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时贼将趋留都,公督永顺等兵,于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之夏,五战于平望、王江泾、秋母亭、六金坝、英德湖,斩首千余。秋,七战于大赤海洋、柘林、陶宅、青村、周浦内地,斩首千余。冬,三战于川沙洼、吴淞、宝山,斩首百七十,尽沉其舟。”

歼灭徐海。《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贼徐海以倭围桐乡。诏进公都督佥事,直隶浙江总兵,佐总督胡公宗宪,救桐乡。胡公密谋于公,使谕徐海解围,而授之于海。胡公获徐海,轘之于沈庄。倭数千扬朱旗出海,公伏起,无一脱者。自夏及秋,五战于宝山、高家嘴、平洋沙、吴淞、刘家河。遣小舟觇贼,数里举火相属,追及于洋山、茶山,凡斩首千五百,溺者亦无算,留都安。”

舟山之战。《都督俞公生祠碑》记载:“舟山者,定海之塞也。贼据山且阅岁十有二日。公图于副使方湖王公,授略于指挥张四维,帅麻阳兵攻之,壁益坚。夜使人持死豚投其壁,狗群吠,夷惊起。纵兵击,且焚殆尽,擒百四十,献于胡公,斩之。其民归于田,屋舍妻孥,晏然复矣。于是诏进公都督同知,总兵开府定海。定海之士民曰:微公,吾堕也。相与薙壤构穴,而尸祝之。”

荡平浙江倭患是俞大猷抗倭生涯的一大历史功绩,关于这段重要的经历,在常被引用的李杜《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名山藏·俞大猷传》、《明史·俞大猷传》等资料中却着墨不多。而保存在镇海的《都督俞公生祠碑》详实地记载了俞大猷浙江平倭的经过及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永宁镇海石摩崖石刻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月、三月间,倭寇两次攻陷永宁卫城(治所在今石狮市永宁镇),这是永宁建卫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劫难。万历《泉州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倭攻永宁卫城,指挥(佥事)王国瑞失守,城陷。踞城大掠数日去。时卫中军民遁脱,奔郡城(泉州)者,分巡万民英悉遣返卫。三月,倭复来攻,城再陷,军民为其杀伤几尽。”

永宁陷城劫难给民众留下惨痛的记忆,当时朝政腐败、军备不修,军纪涣散,造成倭患猖獗。民众寄希望于有更多像俞大猷、戚继光一样的抗倭名将,拯民于兵火之中。因此,衍生出许多抗倭传奇。永宁民间流传的“镇海石传说”即是其中之一。说的是俞大猷率军到永宁平倭,追贼至海滨,狂风大作,一块天然巨石从天而降,将即将逃离的倭寇船队击沉。而后,巨石飞回永宁朝阳山,俞大猷遂在此奇石上题写“镇海石”三字。

传说毕竟不是史实。查俞大猷《正气堂集》和戚继光《戚少保年谱耆编》等史料,嘉靖、隆庆年间在永宁平倭的将领是戚继光而非俞大猷。故“镇海石”题刻出自俞大猷之手实则系民间故事的附会之说。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廿五日,倭寇双桅大船一艘进犯永宁卫坑尾澳,戚继光指挥巡海水军阻击,倭寇望风南遁。四月廿五日,倭寇进犯深沪巡检司,抢劫渔船,并突击乌浔,福全千户张兖椿逃遁。戚继光先后命兴泉把总金科和汛官林廷中督兵追击,击沉倭寇战船一艘,生擒一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四月十二日,倭船一艘,运载一百五十余人进攻永宁卫沙堤澳,登岸后直逼永宁卫城。官军轻敌战败,幸好,戚继光指挥部属驰援,水汛哨官陈逊玉率水军夹击,倭寇被迫撤退。次日,戚继光命令金科、冯焕、金守常率部追击,斩获倭首五十九级。戚家军朱虎等4人阵亡。次年正月,倭寇一百多人突袭永宁。由于事先得到消息,戚继光率部在城外截击,确保卫城的安全。

隆庆元年(1567)四月,戚继光率水师巡视永宁沿海,驻扎崇武所(隶属永宁卫)。忽然接到报告,称倭船四艘,企图强行登陆。戚继光诱敌上岸,然后分兵夹击,把总胡世冲锋在前。崇武一战,歼敌一百七十七人,俘获人员、物资甚多。从此,永宁卫所辖沿海大规模倭寇侵扰事件基本平息。

那么,“镇海石”摩崖石刻究竟出自谁的手笔呢?据清代陈棨仁《闽中金石录》记载,永宁卫“镇海石”摩崖石刻的作者系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闽中金石录》卷九记载:

王忠文(即王十朋)书“泉南佛国”,杨宾《大瓢偶笔》称此四字,开朗遒劲,为榜书之最,其言信然。余故居永宁卫亦有忠文所书“镇海石”三字,字之大,不歉于此。其石据高巅,临深崖,海风鼓荡,时能自转。每瞻企其旁,恨无百尺梯,一刷翠珉,以与此石作俪,大是惋事。

陈棨仁(1837~1903),字戟门,又字铁香,晋江永宁(今石狮市永宁镇)人,移居泉州郡城。同治甲戌科(187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转任刑部主事,诰封中宪大夫。陈棨仁淡泊名利,常年在闽南讲学授徒,并致力于地方文献著录,为晚清著名藏书家。其师从晋江陈庆镛,精通训诂、金石之学,著述《闽中金石录》十五卷,大都来自实地考察及临摹资料,考订详实,颇称赅博。

另据《藤花吟馆诗录》记载,同治十一年冬(1861),陈棨仁回到故乡永宁,曾到镇海石摩崖石刻群附近踏勘,写下一组诗歌如《辛酉初冬于役永宁》、《晤王学及王亦宣同登观海台望海作歌》、《凉马台》、《玉带桥》、《穿云径》、《寻浸月池遗迹》等,诗录于《藤花吟馆诗录》卷三。观海台、玉带桥、穿云径、浸月池均位于镇海石摩崖石刻群附近,足证作为晚清著名金石学家的陈棨仁当年曾亲自考察过“镇海石”摩崖石刻,其对于“镇海石”摩崖石刻出自宋代王十朋之手的记载是可信的。当然,考证俞大猷并非“镇海石”摩崖石刻作者,只是澄清一段史实,丝毫不会贬低俞大猷的历史功绩。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碑铭有别于传统的文献资料,它既可与文献相印证,又可纠文献之误、补文献之缺。且碑铭的刊刻(撰写)的时间一般与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历史人物的经历比较接近;碑铭刊刻后一般难以更改,减少后人篡改的可能性,其史料价值更值得重视。因此,笔者建议联合学界力量,将散见于各地(或存录于方志、丛书)与俞大猷有关的碑铭资料加以搜集整理、汇编出版。此举既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又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注释:

[1][4][6]焦弱侯:《国朝献徵录》卷一百零七。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114册,第510~514页,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按,《献徵录》称《俞大猷行状》为“赵恒志”所撰。笔者推论“赵恒志”疑即“赵恒”,“志”或为衍文。据万历《泉州府志》记载,赵恒,字志贞,晋江人,警颖负奇,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姚安太守,吏民为立生祠。归里,闭门覃思著述,秉烛读书,享年九十四。其文以欧阳文忠为宗,何乔远、黄凤翔诸名士师事之。所著《庄子涉笔》、《史记涉笔》、《录疑》并行于世。

[2]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111页。

[3][5]《明史·俞大猷传》,见廖渊泉、张吉昌点校:《正气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页;第664~665页。

[7]林龙海:《俞大猷与北方防务》,载蒋夏雨主编:《俞大猷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203页。

[8][9]《名山藏·俞大猷传》,见廖渊泉、张吉昌点校:《正气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10]丰道生,原名丰坊,号南禺,浙江鄞县人,著述《南禺集》。据乾隆《宁波府志》卷二十六《儒林》记载:丰坊,字存礼,鄞人,学士[丰]熙之子,举乡试第一,嘉靖二年第进士,除礼部主事。从熙争大礼,廷杖。后为南考功主事,大计,谪通州同知,免归。坊博学工文,性颇狂诞。精诸家书法,藏金石刻甚富,临摹逼真。

[11]光绪《镇海县志》卷十三《坛庙》,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12]光绪《镇海县志》卷十九《名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5页。

[13]光绪《镇海县志》卷三十三《金石》,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万历版《泉州府志》卷二十四《杂志·盗贼类》。

[15]郑天应、李显扬搜集整理:《镇海石的故事》,原载《故事林》1984年第二期。

[16][明]戚祚国汇纂:《戚少保年谱耆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0页、141页、150页、186页。

[17]《闽中金石录》卷九,民国十六年菽庄丛书本。

[18]《藤花吟馆诗录》卷三,泉州市图书馆藏光绪刊本。

〔责任编辑 吴文文〕

A Textual Research to Yu Dayou's Inscrip tions

LiGuohong

Data isweak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Yu Dayou and his related inscriptions found in Zhejiang,Guangdong, Hainan,Fujian and elsewhere,partly included in local records,books.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has certain difficulty,so it has been long neglected.From the Yu Dayou Deeds,Zhejiang Zhenhai Yu Dayou Temple Monument,Fujian Yongning"Zhenhai Stone"inscriptions brief textual research,we get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Yu Dayou's birth,the Zhejiang Anti Japanese experiences and Yu Dayou's patriotic spiritwith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At the same time,the textual research"Zhenhai Stone"inscriptions is not by Yu Dayou,but from old ideas come of folk legends attached.

Yu Dayou,Deeds,Temple Monument,Zhenhai Stone

李国宏(1970~),男,福建石狮市人,石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镇海都督永宁
害怕别人知道
蒋子轩 鲁彦威 嵇勤哲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有趣的游戏
一个人远行
真正的清廉
张永宁作品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
《门闩系列》木雕作品创作谈
总督都督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