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历史风貌

2014-11-14 14:22贾翠玲
图书与情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鲁艺陕甘宁边区延安

贾翠玲

(延安大学图书馆 陕西延安 716000)

·珍藏撷英·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历史风貌

贾翠玲

(延安大学图书馆 陕西延安 716000)

文章将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中的几个典型代表做一介绍,并从其特殊时期留下的红色馆藏文献及照片中重温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历史风貌,体会边区图书馆事业开拓者的执着精神。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 历史风貌 图书馆精神

陕甘宁边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解放了边区人民,使之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而且给这块文化的荒漠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从1937年边区政府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短短数十年间,在经济文化条件落后,日寇侵略、国民党封锁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竟发展建立了一百余座。数量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中国其它局部地区所有图书馆的总和,与同一时期沦陷区及国统区备受摧残的图书馆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分布之广泛,发展之迅速,工作之活跃,令人惊讶,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1 陕甘宁边区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中共中央图书馆

1943年3月,中共中央将原中央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图十)、图书材料室和文抗、财政经济部的图书馆合并,专供研究机关及中央各部委同志工作使用,馆址设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办公厅西侧(图二),这就是中共中央图书馆。

中共中央图书馆是陕甘宁边区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不仅收藏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著作、中共中央的一些历史文件集,以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党报、党刊,还藏有大量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些图书中,既有延安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出版的,也有重庆、昆明、桂林等地出版的图书,还有当时已经沦陷的上海的一些出版物。如中共早期出版物《新青年》、《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等(图四);红色布面精装20册一套的《鲁迅全集》;郑振铎编辑的十二册精装本的《世界文库》;存放在精致木匣内的《全唐诗》;还有古典哲学和古典文学作品;外国著名童话、戏剧和小说等。除此之外,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如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颖超、徐向前、陈毅等都给中央图书馆赠送过不少书籍。毛泽东的赠书上,盖有“毛泽东印”、“毛氏藏书”和“毛泽东”行草签名章等不同印记。其他领导人赠书上也都有个人的印鉴或签名,有的书上还有赠书人题写的赠词。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珍贵的革命文物。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以前,工作人员将大部分图书装在木箱子里就地掩埋。据毛泽东秘书高智同志回忆,当年中央机要科和办公厅的十多个同志把中央图书馆的一大批书抱到周恩来同志住地后方山上的防空洞里隐藏,部分书籍和内部资料被突击烧毁,只带走了一些重要的报刊和少量的贵重图书。延安收复后,这些埋书地点有的已被敌人破坏,有的因为年久隐蔽,已经记不清了,剩余取运收集到的那些图书被一起运到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村保存。

新中国解放后,中宣部图书馆曾保存有数千册当年中共中央图书馆的藏书。一部分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亲笔批注的图书,经过整理后分批转给了中央档案馆保存或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陈列,还有数千册盖有延安时期各图书馆馆藏印章或被中央领导同志签名的图书,仍在馆内作为珍贵革命文物留存。

2 陕甘宁边区影响最大的公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

鲁迅图书馆是陕甘宁边区建馆最早,办馆历史最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座图书馆,也是建国后保留原馆名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唯一一所图书馆。

鲁迅图书馆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初创于1932年4月,其馆址设在瑞金叶坪村一间叫“熬厅子”的屋子里,属于中央政府附属机构。江西省瑞金市革命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盖有“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椭圆印章的图书1429册(图八),线装书323册,报纸杂志303册,其他资料333份。1935年10月,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

1939年冬,边区政府教育厅因该馆“过去规模较小,藏书无多”,“决定将该馆加以扩大,补充设备,添购图书,以供各界人士阅览,便利研究。”扩建期间,“毛泽东同志捐助图书费洋290元,边区林主席捐助扩充费洋300元。林伯渠、谢觉哉都为鲁迅图书馆题写过馆名”。扩建后,鲁迅图书馆馆藏与读者人数明显增加,在只有三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建立起图书登记、图书分类、书刊借阅规定、读者统计以及流通统计等完备的工作制度与规范,成为当时延安面向社会开放的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很多到访延安的国内外人士都会慕名前往鲁迅图书馆参观。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鲁迅图书馆随陕甘宁边区政府撤离。馆中一部分珍贵的图书文献随部队带过黄河,一部分就地埋藏或烧毁,大部分随边区政府的其它物品转移到安塞县的真武洞,由岳松、陈贵庚等人专门保管。1948年延安光复后,这些图书又陆续回到延安。1949年西安市解放后,鲁迅图书馆随陕西省政府迁往西安,先后交由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成为陕西省政府的图书资料室至今。

现在的鲁迅图书馆位于陕西省政府新建的白楼西侧。其馆中所藏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数千册书刊和部分珍贵手稿及革命文献资料,经整理后大部分派专人送到北京作为革命文献保存。自恢复重建28年来,书刊由原来的几百册增至现在的近十万余册。目前,不仅有纸质书刊,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和文献信息管理集成系统。信息时代,鲁迅图书馆的所有同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鲁迅精神,依然在尽心尽力满足读者的借阅要求,为建设学习型、和谐型社会而当好铺路石。

3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精神的代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图书馆

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几易校名,于1937年1月20日,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被改称为“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图六、图十二)。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也是延安时期共产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军事学校。

抗大成立初期,学校还没有图书馆,只是在各大队组织开辟了“列宁室”,以教唱歌、办墙报和开展各种游艺活动为主,屋内张贴有领袖像、地图或画报、报纸等宣传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列宁室”改称为“救亡室”,同时,抗大一些大队和分校的学员自己开始组织成立“流动图书馆”,把学生的私人藏书集合起来,经过合理的分配与调剂,普及给一切需要研读的学员,解决了战争时期参考材料稀缺的困难。在图书极端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办法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的效能。这些自发创造的“流动图书馆”是中国军队院校史上最早成立的图书馆。

1940年,抗大东渡黄河转移到河北邢台县浆水镇继续办学。转移途中,图书馆两万多册被精心挑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图书既用牲口驮,也用人力背,并派战斗部队掩护,到达目的地后,近1000册重要参考书和少量常用图书被放在阅览室,其余部分经过分类,制作目录卡片,统一编号装箱,在箱面和左右两边都注明编号和内藏图书的起止号,然后被藏运到离校50多里的大西沟村沿途十多里路高山上的各个崖洞里。这些崖洞处于荒山野岭,不但无路可走,而且难以攀爬,附近常有野兽出没,这就是抗大图书馆举世罕见的“书库”。读者需要借书时,先到图书馆出纳室查看图书目录,在预借图书登记本上登记,然后由出纳员步行到大西沟山上去取书。之间路程长达六七十里,出纳员每周往返两次,每次需三天时间。且由于山洞潮湿,图书久放容易发霉,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都会挑选两次天气晴朗的时候上山晒书……其间困难重重,无法想象。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说过,中国抗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军政大学,其最大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抗大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也在战争中以战斗的姿态办馆、护馆,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坚持为抗大的教学员搞好服务。解放战争时期,相继在东北、华中、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成立的军政大学及分校也都学习了抗大“流动图书馆”的经验,为我国军队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抗大图书馆充分发挥了革命文化的精神武器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 陕甘宁边区馆藏最具特色的图书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图书馆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图书馆坐落在延安桥儿沟的“鲁艺东山”之上,这里原为教堂和教区,环境优美。其藏书一部分是延安地区和大后方的出版物,一部分是大后方的许多进步书店,如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北新书店等捐赠的,一些进步人士如宋庆龄女士也曾给鲁艺图书馆捐赠过许多图书。不但类型品种多,质量也很高,如文学方面有《世界文库》,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集,俄国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死魂灵》、《毁灭》、《铁流》,以及一些世界著名的诗歌和散文集;美术方面有日文的《美术全集》,西方的美术史话和建筑、雕塑艺术方面的图书;音乐方面有世界名曲的五线谱等。另外,馆中还收藏了很多鲁迅著作及关于鲁迅研究的图书,从院领导到教员、学员,都很重视对鲁迅著作及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鲁迅著作及鲁迅研究资料成为鲁艺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和特色。

鲁艺图书馆的借书处设在图书馆大院正中的四间平房内,里面有几十个书架排放着流通的图书,还有一个由几孔窑洞组成的书库。借书处设有一套书名目录卡,其借书手续十分简便,只要定一张图书目录卡,就会借到所要的图书。每册图书的扉页上都盖有一枚长方形的黑体字“鲁迅艺术学院图书馆”的藏书章。鲁艺图书馆还有一个很大的报刊阅览室,室内除陈展有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参考消息》、《大众文艺》等报刊外,还陈展着许多大后方出版的报刊,如《新华日报》、《宇宙风》、《大众报》……等。每周开放六天,假日和星期日全天开放,星期一休息。抗日战争胜利后,图书馆随学校迁往东北解放区。

鲁艺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热情的服务,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和文化、艺术气氛,给众多的艺术大师和莘莘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其芳、萧三、周立波、肖军、艾青、贺敬之、冼星海、吕冀等很多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曾经在这座知识与艺术的殿堂中,汲取知识的甘泉,激发创作的灵感。作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摇篮,鲁艺图书馆为培养和造就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革命文艺家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图十三)。

5 陕甘宁边区规模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194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青干、陕公、女大合并,定名延安大学,以吴玉章同志为校长,赵毅敏同志为副校长。”

延安大学成立初期,馆藏图书由泽东青年干校、中国女子大学和陕北公学院三校图书合并而来,约有一万多册。时任校长吴玉章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保证图书馆的经费,经常购置新书及添置必要的设备。据1943年3月17日《延安大学重要办公器材统计表》统计,当时全校的图书设备有大书橱8个,小书橱8个,大书架33个,小书架15个,卡片箱2个。根据这个规模估计,当时的藏书应有2万多册。

1943年3月16日,延安自然科学院(图七)、鲁艺、民族学院、新文学干部学校并入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合并,周扬任校长,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合校后,学校规模扩大,开设课程增多,原有图书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延安大学多次在《新华日报》刊登启事,号召社会募捐图书仪器,以此增加藏书量。抗日战争胜利后,自然科学院、鲁艺、行政学院的大部分人员迁出延安,向华北、东北转移。这些学校不便携带的图书都留了下来,使得延大图书馆藏书骤然增至10万册左右,馆藏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鲁艺图书馆文艺类图书于一体,成为陕甘宁边区规模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和馆藏最为丰富的综合性图书馆。

1947年3月,国民党部队进攻,延安延大图书馆对图书进行清理后,将复本较多的书烧掉,剩余图书坚壁清野。另外一部分重要图书分装16个大木箱,由8匹骡子驮着,在陕北、山西各地转战,随部队转移。每到一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和延安大学师生一起向当地群众做图书宣传动员工作。只要能有一段时间可以稳定,延大就恢复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延大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野战大学”,延大图书馆也成为世上少有的“马背图书馆”。它在革命队伍中传播革命文化、教育干部群众,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写下了最为独特的篇章。

现在,延安大学图书馆是延安市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管理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图十一)。它所成立的“中共党史资料中心”、“延安精神研究资料中心”、“陕甘宁边区研究资料中心”系统收藏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文献(图三),同时,还建立了本馆的特色馆藏室,为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延大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延安时期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封面图)及解放前出版的数十种进步刊物,如《新青年》、《布尔什维克》(图一)等,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料部分被保存在图书馆,部分被延安大学校史馆珍藏和展览(图九)。为了方便教学和科研,图书馆还将《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建成了延安大学特色数据库(图五)。延大图书馆齐全的网络和现代设备,多达120万册的丰富馆藏,300多万册的电子图书和38个专题数据库,使它当之无愧的成为陕北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6 结语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座图书馆,陕甘宁边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图书馆,如为了纪念陕北共产党组织创办人之一的李子洲烈士而更名的绥德子洲图书馆,1937年6月由边区青年救国会组织成立的延安青年图书馆,边区医院图书馆,中央党校图书馆……这些图书馆都建设发展于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前达到了发展高潮。解放战争胜利以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解散,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们或被撤销、或被合并、或被迁往华北、东北等地从事新的服务工作。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工作者面对恶劣的自然文化条件,从地区实际出发,依靠群众力量,全民办馆,开门办馆,面向社会办馆,为中共中央制定党的路线和战争策略服务,为传播马列主义和培养教育党的干部服务,为普及革命文化、宣传和动员广大民众服务。他们爱国、爱馆、爱书和一切为了读者服务的牺牲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新服务的工作精神对信息时代图书馆精神的构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献资源,而且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也给现代图书馆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启示。

[1]杜克.宛若平凡亦辉煌[J].当代图书馆,1999,(2):59.

[2]王仲齐.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图书馆[J].百年潮,2005,(7):58-62.

[3]王星麟.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5,(2):2-4.

[4]赖伯年.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63,31,32,80,104,126.

[5]马建岗.图书馆简介[EB/OL].[2009-03].http://lt.shaanxi. gov.cn/booklib/About/?id=1.

[6]凤凰卫视.斯诺:中国抗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军政大学[EB/OL].[2012-08-06].http://phtv.ifeng.com/program /fhdsy/detail_2012_08/06/16587614_3.shtml.

[7]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8.

The Historical Feature of the Library in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

Filling with the great admiration to the pioneers of the library cause of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following in the track of the libraries in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reading the red literature resources and photographs left by the libraries in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the article relives the historical feature of the library in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 in expectation of the recurrence of the library spirit of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

the library of Shanganning boarding area;the historical feature;the library spirit

G259.27

A

1003-6938(2014)02-0141-04

贾翠玲(1966-),女,延安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4-01-20;责任编辑:魏志鹏

猜你喜欢
鲁艺陕甘宁边区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