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萍
摘 要: 中国和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关联密切,“一衣带水”的邻居中国和日本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对对方的要求或者请求如果不想执行或者执行不了时就需要拒绝对方。这样的拒绝的表达方式,中国和日本都存在。在日本和中国拒绝对方要求和请求的表现方式上,有些不同之处,需要了解和辨明,以便于和日本很顺利、更流畅地交往,减少因文化因素产生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关于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至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中国和日本的拒绝表达上的异同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深入和广泛。本文以对于森山卓郎的关于拒绝的策略方法为基础,论述中日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关键词: 拒绝表现 中国 日本 异同
一、研究意义及先行研究
1.研究拒接表达方式的意义
拒绝对方的请求或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文还是日文里都很常见,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的现象。日本学者森山卓郎把日语中拒绝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拒绝型”、“编造理由型”、“拖延型”和“回避型”四种。语言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和社会文化、人类思维方式等各种因素互相密切连接形成并相互作用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中日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因为日语和中文在自身语言的构造组成上有很大不同,更是日本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中,特别是拒绝对方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最容易出现误解、引起误会的表达方式。当然,对日文中拒绝表达方式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和学习是很难做到能够理解暧昧的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至今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和特点已经取得了不小成果。日语中的「はい」,中文中对应的翻译是“是的”,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也知道了「はい」,很多时候不是肯定的表达,只是一种应答或暂且的回复。现阶段,对中国和日本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区分,即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通过大量事例,对在不同场合,中日拒绝表达方式异同的研究,找出中日表达上异同产生的原因和理由。由此,不仅能比较扎实地掌握中日拒绝别人时各自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更能进一步对产生此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日语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先行研究
(1)中国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对日语中关于拒绝的表达方式的研究有以下成果。范峥,于桂玲(2001)对日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拒绝表达方式进行过论述。王玲,王在琦(2006)对森山卓郎的四种拒绝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赵刚对拒绝和拜托等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刘振泉对不同场合下的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进行过论述。
(2)日本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志村明彦(1995)在研究日本人拒绝对方请求的语言行为中会经常使用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对日本学者和普通人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研究发现:日本学者使用日语接续词频率更高。伊藤(2002)在研究中指出,日本人更喜欢用暧昧的方式拒绝对方,尽量避免直接拒绝对方。这也是日本社会上公认的礼貌行为之一。森山(1990)对日本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你是否采用方法策略拒绝别人的要求。其中,有四个选项:①不采用任何策略,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②找个借口婉转地拒绝对方。③先口头应允,过后再想办法拒绝。④笑而不语,不拒绝也不应允。藤森(1995)研究了森山(1990)的研究中用解释不能应答请求的方法拒绝对方的请求,指出可以起到不伤害对方感情的缓和作用。其中,解释的方法由直率型、暧昧型、说谎型、拖延型和回避型五种方式构成。
3.本文观点
从以上的先行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对日语拒绝表达方式上的研究,对中国的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日语和中文在拒绝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不同,那么引发其表达方式不同的根源又是什么?本文研究在不同场合下日语和中文中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时表达方式的不同,进一步探索引起其不同表达的原因和根源。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拒绝对方请求时的表达上所采用的方式策略,着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到中日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同时,找出其中影响不同的具体因素。
二、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相似处
1.面子理论
Brown and 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生田(1997)指出:面子理论就是交往的双方为了给对方留下足够的余地,也就是中文里的“面子”,在互相交流时为了交流更加顺利所采取的行为和语言。面子理论中的重点部分是“面子”。面子包括在社会交往中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的理解和认可,也包括不希望被别人侵犯的领域和自尊。
“拒绝”的表达方式中,向对方表达自己不能做到对方的要求的内容和达不到对方所要求的行为,会给双方的人际交流造成负面影响,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被喜好的行为。面子理论就是针对此种负面影响进行避免或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像这样的面子理论,不论在任何语言中都会起到缓和矛盾、增进人际关系交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交流中如果出现拒绝对方的需要时,那么首先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重视,都会积极采用。
2.不同场合下的拒绝表达方法
场合不同,双方地位不同,拒绝时采用的语言方法也不一样。日本学者森山卓郎将拒绝表达分为四种:
(1)「嫌型」“直接拒绝法”:非常直接地拒绝对方的要求和请求。比如直接说“我不想做这件事”,或是说“我不愿意!”。
例1:(向朋友推荐购买音乐会的门票时)A:最近我搞到了两张音乐会的票,你不要吗?B:什么样的音乐会啊?A:一场古典音乐会B:啊,古典音乐啊,我不要。A:哎,不要吗?B:是的,我对古典音乐一点不感冒。
(2)「嘘型」“编造理由法”“用编造的理由来拒绝对方的请求。不是直接拒绝对方的理由,而是用虚构的理由拒绝对方的要求。endprint
例2:你说我的车啊,这个周日计划带着家人去郊游,所以不太方便啊。不好意思,没帮上你什么忙。
(3)「延期型」拖延法:也是不直接拒绝而是和对方说:“让我想想再告诉你吧。”等暂时拖延的方法将要拒绝对方的语言先不说出来,最后让对方自己理解的方法。
例3:确实是个很有创意的想法。我马上给你做不了回复,但是我会回去好好考虑后尽量给你个满意答复的。
(4)「ごまかし型」回避法:用回避的方法避免正面做出拒绝的行为。
例4:(A和B在饭店吃饭)A:这个饭店的肉食,真不错,好吃。下次一起有时间一起去酒吧喝点酒吧。
B:确实是这个肉的味道不错啊,又软又好吃。而且烤的火候也刚好。并且这个蔬菜也很好吃呢。能吃到这么好吃的美味,真是太感谢你了。
3.中日在不同拒绝方式中的相似点
中国的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的体现。而且,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的一种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深深支配中国的道德观。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特别遵循一个“礼”字。这样的文化左右着中国人在语言交际上的行为,待人接物要求“谦虚有礼”。
中国人在拒绝对方的表达中,尽量考虑对方能否接受,尽量不让对方感到难为情,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较多采用婉转的拒绝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日本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因此,日本在拒绝的表达上和中国人的想法有根源上的相通,尽量不影响对方的心情,在维护感情的基础上婉转拒绝对方的要求和请求。
“直接拒绝法”因为太直接拒绝对方的愿望,对对方来说肯定会在交往中产生不良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很少使用这样的拒绝方法,相反的,“说谎法,拖延法,回避法”等这些看起来比较不直接的拒绝方式更能够让对方在受到较小的挫败感中接受,会经常被采用。
如上所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希望被对方讨厌,尽量采用婉转的、柔和的对和双方的交流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拒绝表达方式。
三、中日在不同拒绝方式中的不同点
虽然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看重给对方面子这个交往中的铁规则,但是毕竟两国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都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人在拒绝表现中比日本人更侧重于尊重事实的表达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日本人更多地采用不直接回复对方暧昧的表达方式。这也就是世界上都认为日本人“不实在”的原因。用更通俗一点的表达就是中国人比日本人在拒绝对方的表达方式上更“实在”一些。
中国人用“回避法”一般是拖延考虑的时间,也许会答应对方。日语中的拖延法基本是拒绝的表达。
四、中日在拒绝表达方式上异同产生的原因
1.从自然环境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被海包围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日本主要的农作物水稻的种植就要求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扶持按照共同秩序劳作。这样原始共同协作的种植方式要求成员必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中国国土广大,比起日本的小型集体劳作形式更多采用分散的农作形式,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相对日本来说比较低。日本人更重视在交往中的成员关系,更倾向于用婉转的拒绝表达方式。
2.民族构成方面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在此历史背景上日本人的道德标准、社会构成和规格也在全日本范围内统一,在这样的团体中,“以心传心”是日本人向往的交流的最高境界,交流中暧昧和婉转的表达方式不会产生很大歧义。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构造复杂多样,在此基础上的肯定和否定很难达成一定的社会共识,如果不说清楚就会造成误会,使意思不能完全传达。
3.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日本人的语言很多场合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基于习惯,为了使人际关系更和谐,从维护对方的面子进行的行为。和日本人相反,中国人更趋向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芳贺绥指出,中国人比起日本人更积极地重视清楚地表达事实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日在拒绝表达方法的比较,以及对形成这样的异同点理由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表达方式中,拒绝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经常采用的交流方式,这样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而且,中文和日语各自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中,造成了这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带有各自浓厚的文化和地方特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对日文的拒绝表达方式、日语的语言特色、日本的社会及文化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对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关心作探究。这样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森山卓郎.断りの方略[J].言語,1990(8).
[2]王玲,王在琦.日语中的拒绝表达形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3).
[3]范崢,于桂玲.浅谈日语中的拒绝表现[J].哈尔滨学报,2002(2).
[4]刘振泉.日本语言文化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赵刚.间接言语行为的日汉对比研究.日语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
[8]赵华敏.礼貌与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日语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