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和谐相依”

2014-11-13 15:53傅然
考试周刊 2014年7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傅然

摘 要: 语文教学的至境是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湿地文化与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的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知识,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日常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

一、学习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而且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例如,课文《赵州桥》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了解,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图像、视频和电影片断,介绍赵州桥和其他大桥的景况,让学生加深对桥梁的印象,生生之间的讨论就增多了对桥的印象和感悟,使他们进入实境,获得认知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可加大阅读量,既要阅读课文,增加间接体悟,又要追加一些校本材料给学生阅读、摘抄,阅读、抄录与体悟,如在教学《四季》后,可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秋娃娃》、《冰花》、《花朵》等儿歌,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四季的知识,而且无形中认识许多生字。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因此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及经过,笔者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充实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又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内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笔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观察时间是如何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在课堂中轻而易举地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在生活的体验中学习语文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感受、领悟、体验。例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特意选择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们领出教室,走进白雪皑皑的校园,登高望远,饱览粉妆玉砌的大好江山;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美丽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着的雪末儿。又和学生在如此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里的快乐。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第一场雪,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能力与思维。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只会让教学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激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只有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宽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參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空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7X).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