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绪
6月17至19日,李克强总理带领规模庞大的企业代表团访问英国。访英期间,中英双方共签署数十项政府和商业间协议,内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双方还宣布,力求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
李克强对英国的访问,表明了中英、中欧关系的两个特点。
首先,中国对欧洲、英国的外交关系,近些年来急剧地向经贸关系倾斜。过去中国有一种思路,试图在国际战略上联合欧洲,来牵制和平衡美国。然而,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在安全、外交上受美国的全球战略影响,而英国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此,中国如今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在寻求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方面,开始更多偏向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最近在上海召开的亚信峰会,以及中国近两年来推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是这种新思路的反映。
其次,在对华经贸合作方面,英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一些西方主要经济体。目前,中英贸易总量仍不及中德贸易的1/6。这既有英国经济总量相对小于德国的原因,也有英国经济结构的原因,比如,制造业占英国经济的比重较小,所以货物贸易量相对也较小。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如果以美国为唯一一个“一级”国家的话,在所有“二级”国家中,目前德国和澳大利亚是最主动全面发展对华关系的。此外,加拿大、瑞士、新西兰、芬兰、冰岛等国家在对华经济合作上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
就在李克强访英之前,意大利总理伦齐访华,并宣布将中国公民赴意签证办理时间缩减至36小时,由此,意大利成为欧盟中对华发放签证最快的国家。这些动向都反衬出,在对华经贸合作方面,英国在这方面的确已经远远落后。李克强到达英国前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告诉英国媒体,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在对华关系的发展水平上, 英国已经落后于德国和法国。
因此,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英国的状态犹豫不决。一方面,英国非常想利用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加大对华出口;同时,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需要寻找对外投资的目的地,英国在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非常迫切地需要吸引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和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问题,英国又对中国呈现出左右摇摆的态势。
究竟怎样处理对华关系,积极和中国一起谋求建设一个包容、多赢的未来世界格局,英国政府和公众需要尽快完成“灵魂求索(soul searching) ”,以更明确地定位与中国的关系。
事实上,中英之间的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空间,如果英国对华态度能够更加正面、积极,英国会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虽然英国对华出口总量相对德国等国还较小,但贸易量不能代表中英间的经济合作全景。一方面,英国的很多对华出口是在服务贸易方面,比如,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在英国就读,这相当于英国对华的教育出口。下一步,随着伦敦作为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地位的加强,服务方面的贸易总量还会持续增加,而在目前的贸易统计口径中,都不包含这些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对英国的投资这几年增加很快,下一步还会有强劲增长,这也是贸易数字所不能反映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增大,离岸交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伦敦具有全球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理想候选地。这一问题也要中英双方认真合作,稳妥推进。
中国的能源需求非常巨大,中英在清洁能源如风能、潮汐能、海浪能等方面都在展开积极的合作。这次在液化天然气方面的贸易协议就是中英能源合作的又一个突破。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产业政策上,中英两国应该继续加强合作。
由于中国与欧洲国家在国际战略上共同合作的动力下降,欧洲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已经降低。相反,中国正积极地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开拓空间。而英国在国际战略上紧跟美国的态度,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中英关系更深入的发展。卡梅伦去年访华时宣布,英国将积极推进中国与欧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次似乎并未强调。中国欧盟直接建立自贸区的努力,也会受到美国一定程度的干扰。
在对英、欧关系上,中国目前还是侧重经贸、技术、社会发展(如城市化)的合作,对战略领域的问题不会过于急迫。而英国在政治上能否拥抱中国,还需要其内部进行一番深入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