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丽丽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说其是教学重点,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取最终目标在于应用,不仅在初级数学中涵盖应用题,高级数学中也涵盖应用题,知识点更多、应用范围更广。说其是教学难点是因为应用题是将实际问题简化成数学形式,并且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需要多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学生需掌握一套完整的解题思想。
一、反复读题,找准重点
做应用题的第一步就是读题,能否将应用题读懂、读透,成为了解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读题是做题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从题目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如条件、问题、关键元素的相关联系以及解题思路。
如例:二班在体育课上组织游戏,游戏分为两种——篮球和足球,其中选择篮球的学生是选择足球的2倍还多1人,已知选择篮球的学生有37人,问二班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涵盖三处易错点:第一处,已知条件中给出的人数是选择篮球学生的人数,是较多的人数,一些学生会当成选择足球学生的人数来计算。这种错误解答原因在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偏向于正向思维,即利用选择足球学生人数计算出选择篮球学生人数,而忽视了新教材所要强调的方程思想的应用。第二处,学生容易在问题处犯错,由于审题不完整,学生会认为题目的题旨在于选择足球的人数,而不将两者相加,造成了解题不完整从而丢分。第三处,在于解题过程中,由于不认真审题导致题目中已知条件无法有效转化成数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想当然地列出公式:(37+1)÷2,或是37-1÷2,这两种公式都不对。第一个公式没有弄清谁比谁多,而第二个公式没有括号,侧面反映出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没有形成解题的先后顺序。正确计算公式为:(37-1)÷2+37=55。
二、引用生活,设立情境
一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差并不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强,而是因为学生将应用题学科化,在解题过程中努力寻找已知条件、算式以及数字之间的联系,使得应用题变得“僵化”。课标要求小学应用题的出题方向以引用身边常见的例子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领会课标要求和教学思想,将应用题引入生活,然后让学生利用生活来解答应用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使应用题“活起来”。
如例:公园里有白猫、黑猫和花猫三种猫,已知黑猫比白猫多7只,白猫比花猫少2只,已知黑猫有21只,问三种猫一共有多少只?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这道题目为例题进行“实际”讲解,利用道具在讲台上围成一个圈,准备若干个三种颜色猫的小模型,然后引领学生。“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公园里数一数这三种猫共有多少只!”首先将“黑猫”放入其中,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放入21-7=14只“白猫”,再放入14+2=16只“花猫”,最后求和。该解题过程将学生带入生活,并且提升学生找准题目中变量的能力,如解题过程中利用数量关系由黑猫求出白猫,由白猫求出花猫,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总结“A比B多C个”的解题形式为A-C=B,“A比B少C个”的解题形式为A+C=B等常见形式,减少学生解题压力,创建典型题解法。
三、合理分析,方法解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第三个关键点在于如何解题,虽然小学应用题较为简单,多为基础性习题,所有的题目材料均来自日常生活,一般解题步骤为1~2步,所以也可以称其为“经验解题”,但教师应该意识到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解题思想和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如例:现有两个工程队分别从东西通道入口进行施工,A队每日可前行10m,B队由于人员问题第一天的进程为4m,以后每日增加2m,到第五日可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并且一直持续下去。已知需连通通道全长500m,问全部工程多少日可以完工?这是一道典型的两段式应用题。教师应先给学生一个小提示,该应用题应该分两段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将B队作为应用题的分段点,即B队最佳状态前的工作量和B队最佳状态后的工作量。之后让学生开始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B队最佳状态前只计算B队的工作量,而忽略了A队的工作量,但是在第二阶段又合算了B队和A队的工作量,说明在处理动量问题时学生容易忽略已知条件。之后教师示范例题的解法,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代表通道,并且分别以线段的两端作为A、B队的起点,将已知条件分别标注于其下,之后开始计算。计算仍然分两个阶段。这个解题过程使学生“眼前一亮”,感悟:解题可以数与形相结合,对于变量问题应该分段处理,注意每个阶段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以及每个变量与问题的联系。
小学应用题的“读”即为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基础,在没找准题目意思、主线、问题和条件的情况下,一切的解题行为都是无效的。“解”即为解题,是解决应用题的过程,其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思想以及基础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读与解是应用题解题中的两个必要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兼顾,缺一不可。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