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燕
生物是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可以说,生物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现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由“教”转变为“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设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个性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问题。
一、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适当穿插一些趣味十足的话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苹果放久了就会失去原有的甜美;萝卜放久了会变为空心,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农村的稻谷如果没有晒干,谷堆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热量,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学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常识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根据学生了解的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创设个性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一力量,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上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资源。每个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所以在创设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情境,这种个性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作为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平时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抓住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创设出个性化的能够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如在学习《细胞癌变》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有些致癌的因子会对人类身体中的DNA分子有所损伤,使原癌细胞基因和人类自身存在的抗癌基因发生冲突,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转变成为癌细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知道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有关?”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利用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生物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会说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引起癌变的习惯。有的学生会说:“吸烟也是引起癌变的习惯。”这时候有男同学站出来对上述同学的说法给予了否定:“吸烟和癌变没有关系,吸烟可以起到提神的作用。”对这样的争议,教师不应该直接判定谁的说法对谁的说法错,要善于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创设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难点
针对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某些特殊的生物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准确找到切入点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最优组合规律》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很多的同学都会认为能够形成四种。这是因为学生根据之前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习后形成的思维定律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这时候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应该接着提问: “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这时候虽然会对教师的提问感到意外,但是还是会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快速回答:“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那么4个精细胞在分裂后就会产生8个精细胞,这和之前的结论就产生了分歧。”说到这,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可见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提出自相矛盾的两种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立有趣的、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完成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学到的生物知识加以利用去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只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