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高中语文新课标有云: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音乐、美术等特长生因艺术专业的要求,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要比普通学生更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对艺术特长生的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
由于特长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优势,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语言的感悟有两个层面:直觉和分析。直觉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具有迅速、不假思索的特点,良好的语言直觉(即语感)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而诵读正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手段。
一、领略音韵美
透过诵读,学生可以领略音韵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叙事抒情等不同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在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如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的读法并不限于一种模式,有五种读法,“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钟鸣/鼎食/之家”“抚∕凌云∕而自惜”“响鸣/彭蠡之滨”;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龙光/射/牛斗之墟”“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全文在追求字面对偶之外,音韵也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和仄节相对。如此讲求音律,而又不“因形害意”,使得文章抑扬顿挫,回环往复,高歌低唱,急管繁弦,前呼后应,形成了音节铿锵、气韵流畅的特色,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诵读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是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读促悟,通过美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赏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的,而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我们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感情的委婉曲折,起伏跌宕,领悟语言的表现力、生命力。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作者常常用委婉、含蓄、深沉的语言,表达深层的意境。对语言的审美感悟,是发掘散文含蓄、深邃、优美意境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其中,作者大量运用叠音词,绘景状物,使景物栩栩如生,带有绘画艺术的强烈直观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叠字的运用可以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刻品味它是如何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的。“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这些叠字的运用,巧妙而诗意地表现出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特点。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感悟着作者的感悟,自然就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共鸣,做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
诵读是传递、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诵读就是让学生与书中的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对话,在一个个事件中增加对生命的特殊体验,在浸染熏陶、潜移默化中接受高尚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在主动的积极的体验中,现实的文化底蕴就会渐渐地丰厚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