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2014-11-11 09:34杨雯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空明空山青苔

王孟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但诗作风格却不尽相同。孟浩然的诗作风格显得自然平淡,多是乘舟行吟之作,洒脱之中有洗削凡近之感。而王维诗作更显空而静,多山居歌咏之作,沉思之中有空明宁静之美。

王维特别钟情于对山的描绘,对山的描绘又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常常把山和“空”字连在一起使用。王维的诗歌,以“空”字及“空山”直接入诗的作品有90多首,例如“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等。直接以“空山”入诗的更是耳熟能详,流传千古的佳作。

王维为何独钟于“空山”的描绘,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和中国许多士大夫一样,王维在仕途坎坷,人生不得意时也选择了退隐。但不同的是,王维不在儒、道、释三者之间不停地徘徊,而是做了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佛家思想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自然,常用“空山”这样的意象来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感悟。

读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一开始就着眼描绘“空山”的意境——静,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更反衬出空山的寂静。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为空山增添了孤寂的色彩。

林深幽暗,这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何等的寂寞啊!而王维则不然,因为他所欣赏的正是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寂之美。有谁能和他一样心底澄明,能在独自一人领略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时而不感到孤寂呢?“一切景语皆情语”, 抛却世事的繁琐,忘却人生的不得意,作者心境澄澈清静,他眼中的景物自然也空明寂静。此处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空山”是作者心灵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真正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境界。

再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之闲,夜之静,山之空,使全诗构成幽深静谧的艺术氛围,几声鸟叫更显春山沉寂宁静,诗人此时此境竟能感应到桂花悄然飘落的幽微之音。同时,那桂花淡淡的芬芳,落花轻盈的姿态,举翅突飞的山鸟,时而清脆时而消失的鸟鸣声,又使得空山“空中有色,寂中有响”。 此处“山之空”,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所获得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是诗人和自然融二为一的艺术佳境。难怪明人胡应麟会有“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之感叹。

再读《山居秋暝》这首五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四句,开门即点出“空山”。这里“空山”空在何处?首先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绿树成荫,遮住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意。其次是指此处人迹罕至,远离尘嚣,有如世外桃源,遗世而独立。“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再次是指秋天雨后的山村,空气清新,沁人心脾,银辉四射,大地万物无纤尘,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

这里,“空山”更不是“空寂”和“死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回家,渔舟晚唱,给平静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这样一笔,使空山有了生意,成为光色和声响交织的空明境界。当繁华流逝,历尽人生浮沉之后,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家园的归属,一种与自然融二为一的精神境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事万物最终都要回归他们的本真。要想回归本真,最好的去处自然是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空山”既是自然山水的写照,也是作者心境的写照。“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是其远离官场,寄情于山水,追求心灵宁静和高洁人格,体验人和自然相融合的山水之乐的宣言。

总之,王维对山水田园的描绘,不是站在欣赏者、旁观者的立场,而是站在人与自然完全泯一的立场。“空山”这一意象,是他空明澄澈心境的外化。大自然中每一丝细微的律动,其实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是诗人在自然的审美中顿悟出的人生妙境。“空山”的空灵和静谧,一如诗人空静安闲的心灵世界,与自然的幽韵一起和谐的律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心灵与自然浑然相融的轨迹。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方寸之中显示宇宙的宏大,在“空山”之中包容人生的无穷,这便是我们读其诗所获得的精神寄托吧。

杨雯霞,教师,现居甘肃岷县。

猜你喜欢
空明空山青苔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空山
江岚诗词二首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