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

2014-11-11 08:38金立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浓汤同学聚会老同学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

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与铺垫,就好像熬汤,一开始放很多水,最后炖炖炖,就剩下小半锅浓汤。固然没有那些蒸发掉的东西,也不会有后面浓汤的美味,但我们品尝浓汤的时候显然不会多加回味与琢磨前面那些已然消散的水蒸汽。这种感觉,和阅读传统小说不一样。比方说莫泊桑的《项链》,最后亦是点睛一笔,但是所有这一切,皆和前面的事件及人物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对玛蒂尔德命运的理性探讨及由此对前情的回顾,显然压过对其结尾突转的纯粹的感叹。

而另一面,小说的表达又非常平实,完全是娓语体,故事和场景相当家常,虽然偶有细节的暗示,但够不上隐喻的暧昧与深邃。小说主人公之间青春时代的情感纠葛与同学聚会结果之间的错位、虽有出人意料之处,但也在情理之中,不会造成阅读现代小说常有的惊奇、陌生化、困惑之感。

是的,这篇小说,就是一声感叹。它不指向任何普遍性与深邃性。人到中年,不复有年轻时那么强烈的对未知的希冀,就好像逛街,虽然只逛了一半,却好像逛了全部。即或有些小小的期待,也深知那不过是日常生活的调料。回首往事,“这一晃,三十年就过去了。时间如冲锋艇,快到让人发晕”。发晕的时候,自然难以穷究终极意义抑或隐喻的彼岸。安璐敏期待参加昔日闺蜜兼情敌的聚会,不过是一点就事论事的好奇。往事固然并不如烟,可往事也绝不是一根如鲠在喉的鱼刺,“渐渐地,安璐敏淡忘了陶明亮,也淡忘了乔秀云”,“都五十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啊”。即便是在小说的铺垫中,这些感叹也是无所不在。感叹就是这样,你很难定义它是什么,但是你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复渴望超越现实,它不是惊叹,但也不是全然无感觉地认命。它厚重,但是看上去却也平和,就好像即将入海的大河,不复有上游水量不多而落差大时的那种跌宕,在宽广深厚而平缓的河道里泛着微微的波浪,却自有更大的含而不露的力量。

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其实无非也就是想说明,这篇小说的看点究竟在哪里。《寒露寒》究竟要传达什么?它写的是家庭悲剧?可贵的同情心?写的是因果报应?过去乔秀云因情伤人所以她儿子要因情送命?这个标题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人心的寒冷吗?生活的寒冷吗?抑或报应的冷酷?我觉得都有点,但每一点都不完全。人到中年,往昔的同学各异的人生路此刻全都显现,所有的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而所有的情理之中,又仍然让我们感叹造化的不可捉摸。小说的笔触非常细腻,正是这家常的细腻,传达出不想深究,无从深究,却不能不深深地被震撼的那种感觉。

我觉得整篇小说的最动人处,不在于丧子之痛本身,也不在于安璐敏目睹老同学生活翻天覆地之大变的震撼,而是结尾的一个细节:“乔秀云忽然抬起头,笑着问她,你们女儿,还好吗?”你想想,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一般是忌讳谈到别人的儿女的,而且她们夫妻请老同学聚会,直到此时,一直都回避触碰这些。尤其作为母亲,更为敏感。而在这里,乔秀云却是那样自然、亲切地“笑着问她,你们女儿,还好吗?”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感叹,在这声感叹里,包含着乔秀云对老同学的歉意,善意,对自己遭遇的接受与面对,既怀着人到中年从多年生活中集聚的深厚的情感,也包含了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种种的尽力的释怀与通脱。

写到这里,我想说,好小说从来是难以用框子来框定的。小说可以是情节,可以是细节,也可以是意境和氛围,小说可以是隐喻,可以是揭露,小说也可以是被生活熬得浓浓的一声叹息。不必讲这声叹息剖开来看,你只要在看完这小说后叹口气,也就足矣。至于《寒露寒》,这个标题,或许就是暗示生命已过盛夏,秋意渐浓,寒露总是要来的吧。至于别人的先来了,你的没有来,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猜你喜欢
浓汤同学聚会老同学
春节高中同学聚会
姜 末
老夫老妻老同学
老同学聚会
老同学聚会感言
同学聚会
永远的怀念——忆老同学陈启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