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只重课堂,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课外资源重视不够。中学语文现行教材课文数量不足,学生阅读量少;学生语文积累不够,感悟能力不强,身为语文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以农村生、寄宿生为主的学校里,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课内的学习,而是课外阅读的积累。为了弥补阅读上的缺憾,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更好地成长,我校语文教师在高中生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略见成效。
一、借助阅读调查,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指导
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调查,设置了40个问题,涉及到阅读兴趣、阅读期待、阅读困惑等方方面面。每一次调查,我们都会及时地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困惑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师长的期待,家中的境况,周边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
有的学生提出没有时间阅读,我们就指导他们学会处理课业与阅读的矛盾,学会利用假期、周末、茶余饭后以及一切有可能的闲暇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分阶段地阅读,积少成多。
有的学生只对课外书感兴趣,而容易忽视手头现有的资料。其实,课本中精选的文章,习题中的美文阅读,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都是很好的读物,它们就像“润物细无声”的“天街小雨”。在我们的启发下,语文读本等资料得到较充分地利用。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确切地说,学生对课外阅读一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阅读期待,但却存在“偏食”的现象。我们正是因势利导,该拨则拨,该点则点,引导学生对更多的好书产生相对持久的兴趣。我们利用“世界读书日”的宣传材料,借助名人的阅读史,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我们还借助高考题引起同学对阅读的重视。其结果是学生在文学素养、天文地理诸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应对高考大综合的底气更足了。良好的阅读倾向还让学生学会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无疑是一种更加令人惊喜的成长。
三、持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引导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推敲。我们建议学生利用阅读笔记本,使用钢笔,动用心思做较高质量的摘抄,录较高水平的心得,将读书与练字,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并多次举行读书交流会,从口头到书面进行读书成果展示,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充分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比数量更比质量的读书热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沙漏式”的读书。使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如今,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卷面越来越清晰,文章越来越流畅,内容越来越精彩。
四、努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读物
虽然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有的书蛊惑人心,不利于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个别同学通过租书等渠道,接触过不健康的读物,这种现象不可忽视。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市场,为了避免误入歧途的阅读,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绝不放弃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拿出大量时间,帮助学生选择与成长有益的好书,力求在源头上把好关。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每学期都坚持订阅报刊,如《语文学习报》,报纸装载的阅读材料前沿、精彩、实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食粮。另外,引导学生读名著,接受名著的熏陶,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洗礼,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读名著。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在给学生较多选择余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促进对名著的阅读。还利用“百家讲坛”,利用《品三国》,倾听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进一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五、精心打造《阅读文萃》,充分利用阅报栏,多渠道引进活水
针对我校学生手头普遍缺少读物的现状,我们引导学生将有限的书捐献出来,积少成多,在班内设立“图书角”。除此之外,还从多种书刊中,精心挑选各种文章,编辑成《阅读文萃》,定期发放,低成本、高质量地拓宽阅读视野。在《阅读文萃》中,印发的校内张贴的名言警句,引发同学对学校文化的关注;名人的奋斗史、荣辱观,给人以正面的启迪;讴歌亲情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关爱、懂得感恩;谈心类文章,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抵抗挫折的能力。
李丽,教师,现居山东莒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