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意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2014-11-11 09:24于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贾府

课堂上,如何使用文本发挥文本的最大效应,怎样解读文本达到课堂的高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创意教学是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创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创意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切入角度要巧妙新颖

巧妙、新颖、准确的切入,能紧紧牵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共鸣。新颖的切入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因为角度准确而独特,新颖而与众不同,便能彰显个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里,就有了“创意”。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王君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她是这样切入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你觉得莫泊桑这个故事当中有没有破绽?一封被菲利普家一直供着的信,你觉得有问题没有?”这样的切入,就一改以往从理清故事情节“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入手的传统教学,从质疑故事一个情节的角度出发,吸引学生去找问题、读课文,学生的兴趣自然燃起,角度新颖、巧妙,设计富有新意,这一创意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要实在有效

指导学生学语文,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这就必须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花哨。例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有些老师为读出诗的韵味,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读,难道这样就能读出韵味来了吗?钱梦龙先生认为吟读应该这样:“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从而形成一种长短不同、抑扬顿挫的节奏。钱老师举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西风疏雨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比起仅仅摇头晃脑显得更实在。如此实实在在指导学生练朗读能力也是一种创意教学。

三、设计问题要简明丰厚

创意教学讲究“简”,好的创意追求简明,力求可用、有用。离开“有用”二字,创意只能是畅想,甚至是幻想。安徽省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对贾府,你有什么印象?能否说一说?2.‘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这一段中连用了三个‘半旧,这与富丽堂皇、华贵无比的贾府是否不甚相称?3.这篇小说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曹雪芹要让林黛玉带我们一起进贾府,有什么讲究,能否换成其他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发表见解。”问题简明,没有任何拖沓之处,但对文本的解读,毫不肤浅。创意的解读文本的魅力得到充分彰显。湖北赤壁市实验中学宋仲春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核心主旨后,提出几个问题:“1.在整个社会都被金钱腐蚀的环境里,菲利普夫妇躲开亲兄弟,你觉得他们有苦衷吗?2.菲利普夫妇可怜吗?他们家的其他人呢?说说理由。3.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持什么态度?他直接表达出来吗?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这样创意的问题设计,是丰厚的。丰厚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只停留在单一价值选择上。因为一个文本,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何况经典篇目。

四、解读文本要适切灵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创意的文本解读,我们也应该“教书活、活教书”,根据文章的内容、题材而灵活、灵动地进行文本解读。余映潮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采用变形阅读,即变段落,概括与划分将课文变成两段或者三段或四段,来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去研读文本。余老师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提出问题:“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这个创意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呆板、固定、千篇一律地解读文本,就像一汪死水,没有任何的生机,结果只能是日益僵化,最终走向消亡。

通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创意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彰显,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升。语文是一门融社会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文本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很广,要想很好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深、读透,必须在深入扎实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进行创意教学,方能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于霞,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贾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活跳板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