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辉 王昭 李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校园的新闻事业也不断发展,尤其面对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形势,高校必须加强新媒体的建设,重构校园媒体资源,加强媒体资源间的相互融合,使其优势得到互补,整体效能显现。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重构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主要形式
高校校园媒体由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存在形式可谓多样化,例如校园报刊、橱窗、广播、网络等。
(一)校园报纸、杂志、期刊、橱窗等传统平面媒体
校园报纸、杂志、期刊、橱窗宣传栏是校园媒体中的传统形式,也是平面媒体的范畴,基本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校报、期刊、杂志的优势是可供反复阅读,其内容主题各异,定位广泛,大多刊登校园内部重大事件、热点话题、先进师生人物、优秀文章、诗歌作品、科研成果等,在高校的媒体资源中可以说是管理相对规范、发展相对成熟的一种媒体。而校园橱窗则是高校校园中最为传统、相对简易的一种媒体,它的视读性和实用性较好,呈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和靓丽的风景。
(二)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子屏等电子媒体
校园广播在校园电子媒体中出现较早,时效性较强,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种有声传播较容易被师生接受和喜爱。同时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每天在固定的时段安排播出。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相比,播放频率相对低,因为涉及策划、录制和后期制作,所以需要时间长,多数高校每周播出一次或者一个月播出两次,但随后出现的校园视频这种媒体形式,则大大增强了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广受师生好评。而电子屏字数有限,从报道内容上看,大多为校园会议、讲座、通知、重大校园新闻等进行告知。
(三)校园新闻网是校园媒体的重要形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校园新闻网急速发展,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形式,具有信息丰富、图文并茂、搜索方便、迅速快捷、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可以随时更新、滚动播出,它的出现给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相对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极大青睐。
校园新闻网可报道校园重大综合新闻、各部门基层动态、教学科研、招生信息、通知公告、媒体聚焦、就业指导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所以是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一种媒体形式。
二、新兴媒体要求校园媒体资源整合、重构
(一)新型媒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大力量
微博、微信平台带来的效应和影响一点也不微薄,这种平台不需要实名,而且可以畅所欲言,会产生强大效应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有效运用,对校园媒体进行整合,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2012年底,腾讯微博、腾讯网曾发起“2012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新媒体领域专家、全国各高校领导、新闻学院领导以及高校微博运营人员等百余人汇集北京,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交流和深入探讨,可见新媒体力量的强大。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要实现校园媒体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强大的校园宣传合力,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添加新媒体、新理念、新动力。这也是校园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的形式和特点
新媒体的形式主要有微信和微博两种形式。目前,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要求平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新媒体则具有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强、形式多元、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些都与大学生思想特点有较强的适应性。
首先,微信、微博的用户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媒体。同时,微信、微博对文字水平没有要求,趋于平民化。其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传播具有同步性,影响力强,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再次,新媒体既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专家指出,网络具有隐蔽性,是一个虚拟场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应尽量把从网上了解的情况、网下进行解决,发挥其优势。
三、有效发挥微信、微博在高校的作用
目前,高校也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例如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的腾讯官方微博听众已经20多万,新浪的微博听众也近20万,微信粉丝数量也过万。
其中各高校对官方微博、微信的定位主要是传递信息与服务的新平台、进行新闻宣传的新渠道、做好感情维系的新纽带三个方面,一般的定位比较轻松活泼。
微信、微博是信息服务的全新平台。在信息服务上具有较强针对性,一是服务在校的师生。例如“学长学姐谈感想”、“考研互帮互助”、等网络“微”活动,不仅有效传达了学校政策,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使得“微”平台成为高校关心学生的主要阵地。
通过微博、微信传递校园建设的文化。比如招生资讯、名家大师到学校讲座等,对于社会来说,可以相互分享办学资源。在官方微博、微信上进行信息宣传,更加侧重是学校的重大新闻以及师生校友关心的话题,通过向社会和外界宣传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微信、微博是感情维系的新纽带。微博、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已发展成为青年学生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平台。同时加入“微”阵地的人群有高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家长、毕业校友等在液體定程度上都是促进沟通、维系情感的有利桥梁。
总之,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再加之高校媒体宣传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的情况下,高校有必要有效地实现高校媒体资源的整合转型与重构,形成各个方面的优势互补,重新构建校园宣传的整体效能,更有效地发挥媒体在校园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少松.论高校校园媒体资源整合与校园宣传强势构建.榆林学院学报2005(2)
[2]高茄洛.论高校校园媒体资源转型与校园宣传的重构
[3]张佳菲.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4]http://www.docin.com/p-31253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