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琦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爆发式的财富增长,而其背后的环境隐患也不容小觑,传统GDP片面的以经济计量财富的增长而没有扣除这些财务增长背后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很多企业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最近30年,社会环境资源的消耗急剧膨胀,直接或者间接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发不可忽视,“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近年来被不断提到国家议程上的一句话。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如何才能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经济,随着这一系列的热点话题被人们讨论,绿色会计的概念逐渐被推入公众的视野。
关键词:绿色会计;新能源开发;资源环境;經济发展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从宏观的角度反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消耗之间的联系,正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环境的维护与开发所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计量与报告,进而综合评估外部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资源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其实绿色会计的本质就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依然要保持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三赢”。它将传统核算中的经济数据剔除了虚增的财富积累,用更真实科学的方式计算出社会总体的财富增长额。
二、绿色会计的提出
1992年的里约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开始被各国政府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现行的GDP并不能公允的反映出经济活动为社会整体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多少,它只反映了社会财富增长的数量,并不能反映增长的质量,甚至有些看似高收益的发展背后所带来的却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益的负数,“绿色GDP”“绿色会计”等概念一时广被经济学讨论。即在传统的GDP基础上扣除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带来的负效应。它让企业将环境成本也纳入企业核算的范围,更加真实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经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让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回收”的“3高1低企业”大大的增加了成本,迫使这些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如:新能源开发、废金属污染物再提取利用、再生资源的利用)来降低综合成本,从而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绿色会计的发展
绿色会计的理念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在1972年以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就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即把城市中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并加入家政、社会义务等带来的社会收益。按照托宾的这种方式计算出的1940年至1968年美国每年的净经济福利所得几乎只有传统GDP所计算出来的一半。
随后于1973年日本又提出了净国民福利指标,日本采取的政策是列出一个具体的污染清单,按照污染的程度,让企业承担不同程度的改善环境经费,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GDP只增长了5.8%远远低于传统GDP计算出来的8.5%。
随着绿色会计理念不断被世界重视,1993年联合国统计属提出了生态GDP(EDP)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也向全球公布了采用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大财富来衡量全球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数据。
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最早是在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名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于1985年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还明确国定了我国一些企业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等费用。财政部(85)财会第1号文件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用明细表”将“排污费”单独设项反应企业缴纳的排污费用。在95年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届会议中,我国提出了传统会计与绿色会计之间的2大矛盾开始重视绿色会计的发展并将绿色会计问题列入九五规划。
2001年3月,我国正式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同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这为会计学家和环境学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研究绿色会计的广阔平台,进一步促进绿色会计的建立,当年11月该委员会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会议,会议代表提出学术论文50余篇。
五、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弊病日渐显现,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种百年难遇的天灾和久久散不去的雾霾便是自然环境的抗议。多年来,对自然资源以掠夺式的方式开发,只顾及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的现象非常普遍,直到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还十分严重,这无疑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和自然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情况。
尽管绿色会计的概念早有提出,也在环境经济学和传统会计学界被广为赞同,政府也很早就意识到了开展绿色会计的必要性,但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以至于绿色会计还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真切切的落实于实践之中。这里浅谈一下笔者认为我国还存在的问题。
1、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来看,尚未建立有关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及环保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信息披露准则,这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的环境治理及破坏情况,加大了制定正确宏观政策引导企业走向自觉保护资源的难度。如此恶性循环,我国将很难真真做到可持续发展。
2、我国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社会阶段,许多拉动经济的产业正是重工业的高污染产业,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当然是想要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资金回报率,若会计准则未将污染处理、环保设备等社会成本明确规定加入企业成本之中,企业自然是不愿意负担的。同样,政策若能奖励有环保设施的企业,将能从污染源控制住,才能真正将绿色会计“防大于治”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3、绿色会计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仍不成熟,我国对绿色会计还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从会计实务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还不是很强烈。
4、与绿色会计相配套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尚未建立,这是绿色会计的核心难点与重点,可以说,解决环境成本核算是深化绿色会计效用的关键。但是,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还停留在将排污费列做管理费用的阶段,这样的成本核算存在着两方面的弊病:①没有将环境成本核算规范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而是直接归入企业的管理费用难以真正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成本全部列支为企业的负担②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也列支管理费用,这样难以将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与换进成本体系相分离,容易导致模糊不清的情况出现。
5、缺乏对会计从业人员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普及和宣传,真正在核算企业成本的正是这些会计人员,而这些实践人员若是不能正确掌握绿色会计的核心,那绿色会计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被专家学者们反复研究却无法落到企业的实处了。
6、缺乏科学的定量放大和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绿色会计用货币计量所有的外部环境成本和收益,尽管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经济原则,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应该负担的一部分成本的观念,但是要做到让企业对所好用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实务上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予以分配。
参考文献
[1]王春茹.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探讨.新经济.2014年1月(中)
[2]朱家位.“绿色GDP”与绿色会计.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期
[3]李震.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历程和现状.企业家天地.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