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月超
南阳,古称宛,因为地处伏牛山以南和汉水的阳面,所以得名南阳。
从地理上看,南阳三面环山,高大延绵的伏牛山、桐柏山、秦岭将其紧紧包裹,是著名的南阳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盆地南部留有一处开口,正好于汉江平原相连。由于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南阳气候温和,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的美誉。
南阳拥有独特的包容气质。它的“北大门”是方城县,融汇了5条自然分界线,是气候带和山川河流等的重要分水岭。而在南阳的荆紫关镇,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白浪街,这条街是我国跨省最多的街道,而且所跨的省都有居民在这条街上居住,在这条街上,还设有所跨各省的地方政府。走在白浪街,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河南、陕西、湖北境内穿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阳境内,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城:汉桑城。这座城小到只有一个“居民”......
大风口伤的方城县
在五条自然分界线上
南阳市的方城县,是南阳地区的北大门。
在地理学家眼里,方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五界一口县”。所谓五界,是指方城县处在5条自然分界线上,它包括中国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的分界线下、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桐柏山脉于伏牛山脉的分界线、南阳盆地和黄淮海平原的分界线,以及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两个地质分界线的五线交汇处。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分界线都在这里交汇,所以,方城县内的众多山脉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分水岭”。比如从县城西北的鲤鱼垛、七峰山到县城东南的猴王山、白龙寨山一线,就是自然天成的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有意思的是,这些“分水岭”会将许多河流改向。所以,当人们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山体两侧的河流有的是从西向东流淌,有的则是从北向南流淌。
除此之外,方城县还拥有一个全国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缺口。方城缺口也被叫做“荊襄夹道”,位于方城县的东北部,是一个因为山地突然沉陷而形成的“地堑”。这个地堑两侧地面的海拔高达200米以上,东北窄而西南宽,从空中看下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喇叭。这里就是我国南、北气团进出南阳盆地的走廊,风不仅大,而且很多,当地人将它称之为“风口”。据<<方城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就曾出现过“大风扬沙,昼如晦”的现象,百姓需要在大白天点灯来照亮。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方城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曾在这里苦心经营多年。当时,楚国在这里依托伏牛山,楚长城等屏障,筑构起了楚国北部的坚固防线,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你,其他的诸侯国恐惧于方城的天险,很难进入到南阳盆地去威胁楚国的统治。楚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方城县的楚长城遗址主要有两个,大关口长城遗址和楚长城遗址。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楚长城中保存较好的一部分,位于方城县独树镇方城山西北,地势十分险要。据当地人说,这里别称“黄家寨”,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黄的将军凭借这些城墙而建立了寨子,以保护当地百姓。
而大关口遗址的发现颇为偶然。上世纪80年代,这里一位村民从自家田地里挖出一支青铜矛,村民怀着好奇将铜矛送给专家鉴定......终于揭开了父辈口中念叨的“楚长城”在方城的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小的城:汉桑城
居住着唯一的“居民”
南阳的新野县,因为“诸葛亮火烧新野”的故事名扬天下。这里的“汉桑城”因为太过袖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
城在人们的想象中,一般都和高高的城墙、坚固的城堡、厚厚的城门有关。但汉桑城却是个例外,汉桑城位于新野县城中心的汉桑小学内,它的面积仅有几平方米,城高2.7米,城上只有11个小型城堞(城上的矮墙)。在城廓的前壁,镶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汉桑城"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颇有气魄。很长一段时间内,汉桑城的垛口和城墙都还保留着古老的形态,甚至有些汉代风韵。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城里只有一个奇特的“居民”,一株高6米,有1800年高龄的桑树。这棵桑树躯干如铁、刚劲有力,远远看去,仿佛一座风姿绰约的大型盆景。
当地的说法是,汉桑城是由三国名将关羽亲自主持建造的。多年前,刘备屯兵新野,关于和他的部下在城中扎寨,与一位以桑树养蚕为生的张老汉为邻,后来,张老汉的桑树被关羽的赤兔马吃光桑叶,竟然枯死了。关羽为表示歉意,亲自种植桑树表示道歉,并用砖石围树修筑了一座护城,以示爱树爱民的诚心。尽管后来诸葛亮火烧新野,但这棵桑树却奇迹般躲过一劫,生长至今。当今媒体有报道说,2004年,这棵桑树还发出了新芽,开出了稀疏的小白花,最终结出了饱满甘甜的桑葚。
汉桑城从建城开始就受到了新野人的喜爱。近两千年来,凡在新野从政为官、为文、为商的名流贤仕,都会来拜会这棵古桑树,在祈福祈安的同时,叶表达对关公的敬畏。当地人介绍,在明代,官府曾为古桑用青砖砌筑了护卫设施,到了清朝,人们在维护汉桑城的同时,还在附近的沙堰古镇上,围绕另一棵树,仿建了另一座“汉桑城”,清乾隆年间,沙堰镇的13家商号共同捐资修建了围墙,并在树的周围刻制了关公寄宿桑下轶事的石碑。从此,新野城中的汉桑树,被人们叫做“关植桑”;而沙堰古镇的汉桑树,被人们冠以“关宿桑”。这两棵桑树均以新野人所喜爱。在今天的新野城,人们遇见鹤发童颜、善良开明的老者,都喜欢说:“你可像是千年桑树张啊!”
中国最有趣的白浪街
三省都有居民居住,且分别设有地方镇政府
南阳的白浪街连接了三个省份。据统计,全国三省交汇之处有40多个,但唯独在白浪街上,三省都有居民居住,在这条不足500米的街上,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河南、陕西、湖北之间穿梭。
白浪街,自古是三省的通衢和要冲,位于南阳淅川县荆紫关镇内,地处秦岭余脉深山区,环境十分清幽。这里地势险要,曾经繁华一时。中原的黄河文化,南方的荆楚文化,黄土高原的秦晋文化在此融会,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框架,有力地支撑着这一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如今,人们还可以在这里见到我国北方省市中保存非常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白浪街所在的荆紫关镇在唐代得以快速发展。“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当时的官府在淮河和汴河的漕运受阻,只能通过丹江进行航运,荆紫关镇由此成为了江淮转运至关中地区的货物中转站。一时间,在丹江之上,船只往来频繁、号子不断。到唐代末年,荆紫关镇已是商业重镇,三省商贾云集于此,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共聚一堂的热闹景象,白浪街也就此繁荣起来。
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人共聚一街,相处和谐,引得外地人惊叹不已。在白浪街,说着不同的方言、由各省的人组成一个家庭并不鲜见:河南女子嫁给陕西小伙,陕西姑娘嫁给湖北男子,而湖北女子又出嫁到河南......这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让当地长期保持着一种平静祥和的气氛,民风也非常纯朴。平时走亲戚串门,人们总是扯着嗓子喊:“那省的,来一个!”。十分有趣。而白浪街各家商铺的招牌更是有特色----招牌上不称市,不言县,更不提乡,直接书省号,如河南某某超市、陕西某某特产店、湖北某某饭馆。值得一提的是,三省都在此建立了设施较好的学校,学生入学不受省份限制。
在白浪街,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大多要备上两部或三部手机,家里往往还要装两三部座机。这是因为,在这条街上,一不小心就会“出省”,邻居之间打电话也可能是长途。为了省钱,人们便按照不同的省份开通不同的电话,不过这样也同样麻烦----每当家里的电话铃声大作,人们都要先仔细分辨一下应该先拿哪一个听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