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弗罗姆的逻辑思辨智慧

2014-11-10 16:44:45刘节约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

刘节约

【摘要】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科学合理地揭示了母愛父爱的对立统一关系,动态客观地论述了两种爱对于人的成长的影响规律,并一分为二地分析了这两种爱的长处与不足,文章所表现出的弗罗姆的逻辑思辨智慧值得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逻辑思辨;对立统一;动态客观;一分为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哲学家弗罗姆的著名理论专著《爱的艺术》。文章表达了这样的基本观点:母爱和父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都不可或缺而且必须最后达到综合,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才有基础。

文章表现出弗罗姆的逻辑思辨智慧:

一、科学合理地揭示了母爱父爱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母爱的感知或体验主要出现在人的成长的先期阶段,包括婴儿阶段、孩童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是母亲的儿子”“孤立无援”“长得可爱并能赢得母亲的喜爱”);母爱是无条件的,它代表着温暖、祝福和和平,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对父爱的感知或体验则主要出现在成长的后期阶段即由成长走向成熟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必须符合要求,履行职责,同父亲相像并顺从父亲;父爱是有条件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换取。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渊源,父亲则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两种爱于是有了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通过对比,作者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然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两种爱又都不可或缺。母爱给予人的是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所体现的则是指导孩子正视困难直至最后成为自己的主人。前者代表母亲的良知,后者代表父亲的良知。一个人要走向成熟,必须“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的理智和判断能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只发展父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只有母亲的良知,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风险,阻碍自己和他人发展。这就雄辩地论述了两种爱“综合”的重要性,本来是截然不同的呈现对立关系的两种爱由于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互补性而被统一了起来。这样论述,带着较强的逻辑思辨色彩。

二、动态客观地论述了母爱父爱对于人的成长的影响规律

从刚出生的婴儿到不断生长发育,从八至十岁到进入少年时代直至走向成熟,每一阶段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知、体验和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刚出生的婴儿,母亲对于他来说,就是温暖和食物,能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进入不断生长阶段,孩子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并形成一种体验: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八到十岁的儿童,主要问题仍然是无条件地被人爱,但爱的观念已经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创造爱”。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意识到“爱要比被爱更重要”;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与他人的统一,并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你”,“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逐渐地过渡到对另一种爱的感知和体验,文章于是自然地引进了爱的另一个对象“父爱”并展开论述。

弗罗姆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人的成长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智特点;他客观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心智特点论述了两种爱的不同影响。婴幼儿、孩童直至进入少年时代前,母爱的影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在不断变化之中。可以说,人对于母爱的感知或体验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父爱却不是这样。对于父爱的感知或体验,是当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爱别人”“创造爱”的意义时,才逐渐出现的。换言之,对母爱的感知或体验先于对父爱的感知或体验,母爱的影响先于父爱的影响而存在,这是由人在成长中的心智特点决定的。人的心智在不断发展,爱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爱的对象也自然跟着发生变化。人是先同母亲的紧密关系,而后才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并最后达到综合的。这样论述,揭示了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体现发展的观点,又符合认知的逻辑规律。

三、一分为二地分析了母爱父爱的长处与不足

母爱给予人的和平、祝福与安全感是无条件的,无需付出什么努力,儿童甚至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这种爱的渴求,这是母爱积极的一面。不足的一面是,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就难以走向自立,“根本无法赢得”就会使生活变得空虚。同样地,父爱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积极的一面是,“父爱是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其实是在鼓励一种进取精神;消极的一面是,尽管付出努力,但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弗罗姆看到了两种爱各自积极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正因为各自有不足,两种性质不同的爱才需要互补;“母亲应该相信生活”“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宽容有耐心,“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等有关论述,才显得顺理成章。文章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逻辑思路严谨。

璧有瑕。正如人教版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中该课“课文研讨”所分析,“母爱是无条件的”说法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即便如此,弗罗姆的逻辑思辨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
试论《溪山琴况》中的艺术辩证法思想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19:15
试论《溪山琴况》中的艺术辩证法思想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53:30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文学教育(2017年1期)2017-02-10 15:04:33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9:13:43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33:11
也谈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9:10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5:41
跨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