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 班保申 郑夏
摘 要:职业化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巨大“瓶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历程,职业化的认证标准、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问题的现状表明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没有职业实践的情况下办起了专业教育,反过来专业教育又无法直接促进职业实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急需通过职业化发展来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为此,必须重视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完善社会保障系统中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与福利服务模式,提升社会工作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在我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概念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起点。尽管社会工作职业化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问题,但依然缺乏对这一概念的直接界定。目前学界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的阐释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从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阐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有学者将社会工作职业化视为专业化的基础,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当社会工作被认为可以由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充任或不需要专门技巧和方法时,社会工作可成为一种职业,却并不一定成为一个专业,由此提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它满足人类需要并被社会认可,并通过相关职业人群发挥专业功能,实现专业理念和价值,确认职业群体利益与获得市场保护。
第二、从职业的涵义与要素出发研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学者陈树强认为,职业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可由特性属性取向帮助确认职业的构成要素,借助过程取向明确职业化是某种职能活动从一种非职业状态发展到职业状态的过程。国内学者借鉴西方研究成果时用专业及专业标准的概念代替了职业及职业标准的概念,颠倒了作为职业的社会工作与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用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替代社会工作整体的专业化,但他未具体阐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要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职业化是社会工作活动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特定功能并不断得到社会认可的过程,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能够通过相关职业人群,发挥其专业功能、达成其专业目标、实现其专业理念和价值的过程。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历程,职业化的认证标准、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问题的现状表明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没有职业实践的情况下办起了专业教育,反过来专业教育又无法直接促进职业实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社会工作在职业化进程中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1.公民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意识不高。
提到社会工作,尤其是基层社会工作,大家会马上联想到“老龄化”、“非专业化”、地位低、收入低的工作。人们常常会曲解社会工作,一方面,社会工作被看做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被认为是低档次的工作。广泛流传的偏见,很难纠正,有碍于社会工作职业化。
2.社会工作职业领域不明确。
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民政工作;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
3.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标准规范。
社会学家韦伯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认证资格在职业获得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认证资格的过程源于某种职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及其技术获得的非自然性。而有些专业人士认为,缺少专业评估机构对社工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缺乏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的确认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 由于人事和社会保障管理政策改革的滞后,迄今为止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的国家专门法律尚未确立,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扶持力度还不大,社会各方面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不高,实际生活中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岗位还缺乏明确定位,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4.社会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
三、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
职业化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瓶颈”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急需通过职业化发展来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工作职业化,并力图从多方面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1.完善社会保障系统中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与福利服务模式
社会保障部门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方法,探索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使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制度建设上很好地衔接起来,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职业规范、注册管理、薪酬标准、教育培训、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嵌入式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并建立健全财力保障机制,确保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领域稳步推进,形成有利于社会福利事业传递的服务保障模式。毋庸置疑社会保障部门必定是专业社会工作发挥功能的重要领域,如何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优势,切实需要我们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挖掘潜能,进行社会保障部门与社会工作组织的互动合作,社会保障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互补结合,从而使专业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顺其自然地与社会保障政策工作领域协调融合。
2.提升社会工作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已建立了不少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协会,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及许多地方性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等。但这些相关协会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机构应该让渡一些监管权力给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与规范,使行业协会具有对从业人员和业内机构的注册权、监管权、考核权等,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正规化。如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可以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社会工作培训等纳入本协会的职责权限内。
3.提高社会工作者素质
社会工作者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二是职业素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处理,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形象,增加认可度。提高专业素质的渠道,可以考虑对社会工作者的准入制度进行必要设计,例如规定学历教育程度以及专业培训情况等。而职业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以及实际的社会实践来实现。
4.高度重视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国际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事实来分析,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是政府,职业化与否以及职业化进程的快慢基本上取决于政府对该问题的认识。事实上,政府规定了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认定的程序,并颁发执照,制订从业条例,从而使社会工作有可能成为法定的职业。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以及用公共财政购买社会服务这两种形式,能为社会工作专业创造巨大市场,并且直接和政府的社会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职业化这一目标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以及行政理念的转变是难以实现的。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应当最大限度的寻求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J].学习与实践,2007,(3).
[2]王建军,甄炳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解读[J].中国社会导刊,2007,(6).
[3]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上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4]李迎生等.英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王遇(1982-),女,汉族,东北石油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与公共事业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CBE向度:社会工作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2014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