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去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
【关键词】语文课艺术;导语;质疑;讨论;学生;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龄时的我,不太喜欢老龄的语文教师,因为我害怕上课不是背课文、背词语解释,就是背课文的中心意思。从那时起,我就立志长大当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爆竹”的技巧,要使学生个性、创新的发展,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上“活”语文课的方法。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去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参教以来,我总结经验,积极探讨,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上《奇妙的对联》这个专题的时候,我用马季和郭启儒的相声《对春联》的导入,直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在笑声中开始了一个传统专题的学习,但他们学得很快乐,学习的欲望很强烈。再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用了一幅漫画来导入新课:说的是父母是棵大树,孩子先来摘它的果实卖钱获取学费,在树壮年的时候;接着砍大树的最粗壮的树枝,给孩子造房子,在大树中年的时候;再就是砍大树的树干,漂洋过海,在树老年的时候;最后在大树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已经是老年的那个孩子,靠在仅有的树桩上休息,这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一生。这样导入之后,学生出奇的安静,各个都在反思自己,父母确实是这样的大树,自己就是那一直不懂事的孩子,这为我的语文课营造了难得的课堂氛围,学生一直带着一颗感恩之心认认真真地听完了这节课,效果特别好。
二、质疑的讨论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对课文深入了解基础之上,自己提出对课文的质疑,讨论解决,集中所有人的智慧,这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
三、学生唱主角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首先是来自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者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和正确的“学生观”,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听得淡淡如水,毫无味道,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五、语言要优美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
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是一个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魅力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作者简介:李玮,女,1979年生,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本科,中学二级职称,就职于安徽马鞍山八中东校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