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2014-11-10 16:10王娜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清政府俄国法国

王娜

[摘 要]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履行《马关条约》先后三次向列强大借外债。其中第一次政治大借款——俄法借款是清政府为回应俄国策动共同对日干涉的外交举动。俄法借款间接体现了战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即平衡列强在华利益矛盾。由于对时局的误判,清政府的外交表现出极度的摇摆性,并且自身权益遭到严重损害。

[关键词]第一次政治大借款;清政府;俄国;法国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履行《马关条约》开始筹措对日赔款资金。由于国库匮乏,清政府不得不通过三次政治大借款来筹集巨额资金,即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第一次英德借款和1898年的第二次英德借款。其中,俄法借款是清政府为回应俄国策动共同对日干涉的一次重要外交举动。表面上看,清政府借款的目的是为着偿付对日赔款,但是若结合多方面的史料解读,可以看出此次政治借款实际上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间接体现,即平衡列强在华利益矛盾。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扩张已经由单一的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清政府数额巨大的战争赔款无疑为资本输出提供了一个极好地途径,由此各列强之间围绕对华借款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英国首先为提供对华借款做好积极准备。4月11日,金登干在电报中对赫德称:“汇丰银行正和巴黎、柏林等地商洽与伦敦组成财力最雄厚的辛迪加,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但大家都在询问6000万镑借款有何额外担保。……”[1]

在争夺对华借款权的过程中,俄国亦显得雄心勃勃。虽然此时国内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俄政府仍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机会,试图攫取这个收益巨大的投资机会。5月1日,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告诉许景澄,对日偿款应先向俄国商借,反对借英款。德国政府也在对华借款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5月德国驻天津领事向李鸿章称:“中国借债,应请令德银行借,不应专向英借。”李鸿章答复称,若德商利息较低,则方可借,并提出“四厘或四厘五,不折扣”的借款原则。[2]

从表面上看,利率高低,节省利息支出是清政府首要考虑所在,但放在清政府当时的外交考虑中,则这一问题就远非如此简单了。许景澄主张向俄国借款,但又恐怕借款问题上厚此薄彼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外交争端。李鸿章则认为“俄、法各有私意,德无所图,”如其银行利息与他国一样,则向德国借款。虽然许、李二人的借款主张不同,但都希望利用借款来加强与俄、德、法之间的关系。

鉴于清政府希望借此获得三国在对日干涉中的帮助,此次借款行为就变成了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一种外交回报。由于俄国在干涉还辽中的积极作用,清政府首先向俄国借款。但俄方拒绝接受清政府的借款方案,坚持由俄方独资提供借款的主张。总理衙门为了争取完全落实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并减少赎辽费,表示接受俄方借款方案,但仍保留以后向德国借款的权利。5月19日,罗拔诺夫再次表示由俄方单独出借一亿两白银,并称“借他国银行万办不到”,其语气已经带有强迫色彩。许景澄作为借款谈判的中方代表设想了一个“似于邦交、边防两便”之方案:德国取得山海关至珲春的铁路借款权,而将第一、二批对日偿款全借俄国。

就在清政府就是否向俄国独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理藩院右侍郎会章从反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俄国干涉还辽和提供借款的战略动机,并预见到借款问题有可能带来的纠纷,故而提出向三国分借的主张。但是清政府并未采纳会章的主张,许景澄迫于俄国的压力,放弃了向三国分借,而选择了先俄后德法的借款方针。

赫德对清政府向俄国借款的决定感到震惊,在给金登干的电报中称:“传说俄国政府愿提供借款作赔偿之用,利息五厘,照票面发行,这似乎难以置信。”[3]英国政府也对清政府举借俄款做出强烈的外交反应,认为此类问题严重涉及英国利益,清政府应对英国政府以坦诚和信任相待。然而英国政府发出的充满威胁照会,未能迫使清政府改变向俄国借款的决定。

由于俄国并无雄厚的财力提供数额巨大的借款,俄国改变单独承揽对华借款的方针,主动谋求与法国合作。6月23日在未曾通报清政府的情况下,维特与法国银行代表订立对华借款合同,款额为一亿卢布。这样俄、法两国在对华借款问题上完成了资金的准备工作。

尽管清政府确定与俄国进行借款谈判,俄国也排除了英国的竞争,但中俄借款谈判极为不顺。俄方以便于在市面上发售债券为由,提出实行九三折扣,连同相关费用,如此下来,四亿法郎的本金,清政府实收三亿七千二百万法郎,在三十六年内每年照四厘利率支付本息二千三百二十万法郎。同时俄方在原先承诺的无抵押原则上继续倒退,向中方提出四项要求:第一,“明告海关,已押各款,每年应付本息及上年收税两项总数。”第二,“以后借款敷付与否,先尽拨付俄款。”第三,“倘至海关不能付款,应预告俄国,以何项另押。”第四,“中国以后借款,如允海关及他项权利,亦准俄国均沾。”[4]由于俄方在借款方案上的出尔反尔,清政府无折扣无抵押的借款希望变得遥遥无期。

由于在对华借款上遭俄国排挤,英德两国在对华借款问题上也日益接近,最终形成两国联手的局面。面对英、德两国的不满,俄方不得不同意清政府“以后兵费必向德先商,俾免意见”的意见,但同时声称:除上述四项要求外,俄方不再索取其他利益,并强调若不由俄国出面担保,借款利息必会增加相威胁。对清政府来说,俄方此要求意在染指中国海关。后经过交涉,俄方同意删去涉及利益均沾的相关要求,但强调称清政府并无足够的偿款能力,借款应由俄国国家担保。对此清政府未持异议。

7月6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四日),许景澄代表中国在圣彼得堡与俄国银行界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清政府以海关所入税项及存票作为抵押,向俄国订借总额为四亿法郎(合英金一千五百八十二万磅)的借款,年息四厘,“作九四又八分之一扣交付”。[5]中俄双方同时还签订了《四厘借款声明文件》,规定“因此借款之事,中国声明,无论何国、何故,决不许其办理照看税入等项权利。如中国经允他国此种权利,亦准俄国均沾。”[6]由于俄方借款资金系法国提供,这样,中国向俄国的借款就成了问俄法借款。

对急欲减少战败损失的清政府来说,对三国干涉还辽寄以厚望。甚至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盟友,希望由俄国发起的外交干预可以升级为对日本的武力威胁,以废除《马关条约》。然而,形势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清政府的想象。俄方在目的达成之后,对清政府与日交涉问题上态度急转,拒绝中方参加干涉,也不同意对日实施武力打击。未能达成所愿的德国,也不再干涉辽东事宜,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更为糟糕的是,德国提议中国应向日本支付五千万两的“赎辽费”,俄国则主张减为二千五百万两。最后在俄法的要求下,德国同意减到三千万两。此举便是德国在外交上做出的对清政府向俄国借款的报复,而在保台问题上,三国都一致表示拒绝参与的立场。

对三国公议的三千万两辽东“赔费”日本欣然接受。10月,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就归还辽东问题进行谈判。李鸿章要求日方减少赎辽费,[7]林董以强硬态度拒绝。最终清政府屈从接受,同意按照原议支付三千万两“赎辽费”。11月8日,李鸿章与林董代表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辽南条约》,约定赔费“迨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交与日本国政府。”[8]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将军队一律撤完,所有辽东各厅州县由盛京将军派员届期收回,旅顺口和大连湾由北洋大臣收回。至此三国干涉还辽完成了最后一步。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选择借款来源的意图十分清楚,即企图通过外交努力,降低战争损失,争取俄国的进一步支持,迫使日本放弃更多的战争果实。然而,俄国以借款为手段,力图排挤英国在华势力,为此联合法国迫使清政府将借款权交给俄法两国。清政府以重大代价取得借款,使俄法两国扩大了在华利益,严重动摇了英国长期在华利益的优势,同时也引起了德国的严重不满,三国干涉还辽瓦解。而这一切后果由清政府承担,日本在还辽问题上强行索求赎辽费,就表现出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金致赫第915号》(4月11日),《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八卷,第848页。

[2]《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申刻),《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527页。

[3]《赫致金第639号》(5月14日星期二下午12时30分-10时),《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八卷,第864页。

[4]《许使来电》(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辰刻到),《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580页。

[5]《四厘借款合同》,《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626~628页。

[6]《四厘借款声明文件》,《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630页。

[7]《庆使来电》(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623页。

[8]《中国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636页。

猜你喜欢
清政府俄国法国
七颗钻石
莫奈《睡莲》[法国]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研究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
哥德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