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干预作用量效关系的影响

2014-11-08 09:06卫彦寇吉友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颊车腧穴面瘫

卫彦,寇吉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易留后遗症。浏览了近20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科技文献后,我们总结单因素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多,而多因素以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的整体质量,而且其疗效又受临床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兔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针刺参数对疗效干预作用的量效关系,旨在筛选电针干预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案,这对临床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各半,6~8月龄,体重(2.0±0.25)kg,单笼饲养,普通颗粒饲料喂养。动物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SYXK(黑)20020018。

1.2 模型制备

参照牙祖蒙等[1]面神经卡压伤的造模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戊巴比妥钠(1 mL/kg)静脉麻醉,左侧面部手术部位用脱毛剂脱毛、消毒、铺无菌孔巾,取耳屏前至下颌角下缘“S”形切口,钝性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在腮腺筋膜表面向前剥开皮瓣,暴露面神经颊支,在距茎乳孔0.5 cm处(定位)用小号持针器钳夹面神经,满扣(压力约5 kg定量)时间为5 s(定时),损伤面宽约1.5 mm,最后分层缝合肌肉、皮肤,饲养。

造模成功标准为兔的胡须由直立变为偏向后方,触须运动消失,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低于10 m/s。

1.3 实验分组

将54只造模成功周围性面瘫兔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参照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进行研究,随机分入L9(34)正交设计表的9组实验中,进行实验研究。考察因素及水平见表1。

表1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因素及水平

1.4 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制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中国兽牧医学会编写的《中国兽医针灸学》及《实验针灸学》。翳风位于乳突尖至下颌升支后缘垂线之中点,直刺 1.0 cm。下关位于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直刺 0.3 cm。地仓位于口角外侧1.0 cm,平刺0.5 cm。颊车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咬肌最丰隆处中点,斜刺0.5 cm。运动区下1/3,在百会(顶骨正中)与太阳(外眼角后上方颞窝中)连线下 1/3,平刺0.3 cm。并在此穴前后0.2 cm处与之平行再刺两针。合谷在掌背侧第1、第2掌骨间,约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直刺0.2 cm。太冲在第2趾胫侧,跖骨头后方凹陷中,直刺0.2 cm。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时机急性期:从患病后第1天开始针刺。静止期:从造模术后1星期开始针刺。恢复期:从造模术后2星期开始针刺。

1.5.2 腧穴配伍

面部+头穴:翳风、下关、颊车、地仓、运动区下1/3(对侧)。

面部+体穴:翳风、下关、颊车、地仓、合谷(对侧)、太冲(同侧)。

面部+头体穴:翳风、下关、颊车、地仓、运动区下1/3(对侧)、合谷(对侧)、太冲(同侧)。

1.5.3 电针波形

密波:翳风(正极)与下关(负极)、颊车(正极)与地仓(负极)连接,采用 KWD-808Ⅱ型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 100 Hz,电压 2 V,选密波。每日治疗 30 min,针刺治疗5 d后休息2 d,共观察4星期。

疏波:频率为2 Hz,电压2 V,选疏波,余同上。

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压2 V,选疏密波,余同上。

1.6 MCV检测方法

在室温 25℃,恒温台维持动物肛温 38~39℃,全麻下记录治疗4星期后兔MCV。暴露兔左侧面神经钳夹处,向近、远端游离,使长度达到 3 cm。根据Medlab-U/4C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要求,近端放置刺激电极,远端放置记录电极,立即测量其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刺激电脉冲频率为20 Hz,强度为10~20 V,波宽0.2 ms,扫描速度定为2 ms/cm,由其潜伏期之差结合电极间距离得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1.7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for windows 8.0统计软件完成。正交分析采用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接分析

经直观分析,R值越大,MCV越快,恢复越好,因此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为 A>B>C,即针刺时机是使MCV恢复的主效应因素,其次是电针波形,再次是腧穴配伍。较好的组合为A1B3C2,即急性期,用电针疏密波,取面部+体穴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较快。详见表2。

表2 兔MCV L9(34)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计算表

2.2 方差分析

经方差分析,3个处理因素与误差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是为治疗的显著因素。由F值可以看出,F值越大,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越大,由此可得出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为 A>B>C,即针刺时机是使 MCV恢复的主效应因素,其次是电针波形,再次是腧穴配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因素最佳水平为A1,B因素最佳水平为B3,C因素最佳水平为C2,故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方案为 A1B3C2,即急性期,用电针疏密波,取面部+体穴时,MCV恢复最快,疗效最好。详见表3。

表3 兔MCV L9(34)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表

3 讨论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刺时机越早越好,这与现在大多数医家的看法是一致的[2-5]。虽然有短期内病情加重的情况,但这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并非针刺所致[6-7]。因为面瘫初起,面神经正处于炎症水肿期,其损伤尚未终止,此时,病情出现逐渐加重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应及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而针灸不是简单的物理疗法,它的良性调节作用恰恰能起到上述作用,因此从面瘫的远期疗效考虑,尽早地针刺治疗,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消除炎性水肿。虽然疏波、密波在治疗中都有效,但仍不如疏密波疗效好。从腧穴配伍可以看出,由于面部腧穴离损伤部位较近,可以直接起到疏通经气、通调气血、改善面部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必不可少的腧穴。体穴属于循经远取的腧穴,它们可以疏通经络,促进阳明经气血运行,对面神经的恢复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头穴在促进 MCV恢复方面,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大概是由于头针是对中枢起主要作用,对周围神经作用间接,且不同穴位作用靶点不同的缘故。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得出电针治疗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最佳方案为急性期,用电针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同因素对电针治疗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其中针刺时机的正确选择为主效应因素,其次为电针波形,再次为腧穴配伍。

[1]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等.穴位针刺对面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9,24(2):111-115.

[2]陈雪琴.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之我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26(6):57.

[3]陈英华,苏晓庆,孙忠人,等.电针疏密波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53-654.

[4]Li SP, Huo GM, Li JD,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on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3):185-187.

[5]李文金.面瘫针刺治疗时机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339-340.

[6]王世惠,王宏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22-23.

[7]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 2001,21(7):405-406.

猜你喜欢
颊车腧穴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