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历史理论教学,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2014-11-07 10:10苏琴
科技资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苏琴

摘 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半感到历史科是“无用且无聊”的科目,造成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危机。对此,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史论和史实相结合的历史教学,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07-02

1 系统而有针对性落实理论教学,坚持史论和史实有机统一

第一,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范畴,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历史教学也是常见的。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始终。

第二,书本上的理论是一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史学理论会因为史学的不断发展并且产生新的史料而造成原有的书本理论滞后的现象。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敢于面对事实,针对难点激流勇进,要随时重新进行现实史诗实事求是的分析,还要恰当的针对理论进行评价。所以要不断根据事实修改发生变化的史论中过式的部分,特别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有争议的地方。

第三,理论要具体的、有机的和史实结合到一起。在分析、运用史实的过程中,理论虽然有指导意义但是不能“包治百病”,不能生搬硬套,当作教条一样运用,遇到困难的时候又觉得它不合实际。只有在创造性的应用当中,让学生体验到用历史理论来分析、理解、解释和评价某些历史现象和史实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觉得历史可以不用死记硬背,能“活学活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

2 教学实践中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方法落实能力培养

(1)以具体形象的资料,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引子之后,史料会伴随一些思考问题一起出场。通过设置这样的疑点来作为学习的诱因。学生在对具体形象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之后,会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有一定感知,对历史的真实产生感受,进入到已逝的历史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赞可夫认为,浅显、平铺直叙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疲塌,意志消沉。只有那些有坡度、有起伏、有矛盾、有冲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励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把智力活动进行到底。教师应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指导学生用历史理论来阅读、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史料,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智力情绪,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如: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课,教师可将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写的“变者,天下之理也”和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两段史料进行比较,揭示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制度随之发生变化,才能更好的发展。这就是变则通,通则久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以说,史料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也“活起来”,也使得我们历史教学内容丰满了许多,不再是枯燥乏味。

(2)师生互动坚持论从史出学习新知

①引导学生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自主阅读文本。

与单调乏味、理性抽象的政治课本相比,历史课本的特点是文本内容十分丰富,文本信息资源的种类有:单元篇章页及课前序言、正文叙述、各种图像及文字说明、阅读卡、色带题、对话框等,这为学生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前提。历史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分清史料、史实和结论,培养学生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使学生实现对材料会读、能读到读懂的跨越,同时也培养学生厚实的历史人文素养。

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时教师还应对文本进行再整合处理,以新的视角或观点重新统率教材,将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例如: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有多幅图片、表格和历史纵横等形式呈现,我们可以对书本知识整合,设置成三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吃、穿、住和习俗;近代中国人民的吃、穿、住和习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吃、穿、住和习俗。由此掌握《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变化的特点、原因、趋势以及一些历史论点,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②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贯彻“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

方法一:把辩论带进历史课堂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组织一些简单的辩论赛。例如对于“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论点的学习,教师要尽量避免进行简单的说教。基于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课堂辩论。首先让学生在课前作好自主整理史料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以正、反方亮出各自的理由(史实),归纳得出: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辛亥革命失败了的结论。甚至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这种开放性的结论。

方法二: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评价历史事件。

如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课后的“学习延伸”:对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多年以来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的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另一些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只是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不应过分赞扬。

有兴趣的同学们可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就上述观点进行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道典型的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评价历史事件的题目。学生如能经常性使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来评价一些历史事件或由历史事件来归纳理论观点,那么学生学历史和老师教历史就会显得简单多了,真正使我们历史学习“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

方法三:制作表格培养能力。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综合分析表格,带学生进入课堂探究环节,让学生从课本上自主收集鸦片战争前中国明清和同期欧洲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史料,并进行史论分析。为保障课堂时间,活动可分四个小组进行,每组一个板块。探究表格完成之后,进行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点评归纳,得出中国近代逐渐落伍的原因。本堂课由于注重了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类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又以列表比较的形式呈现,课堂效率远比教师唱“独角戏”高得多。这样做学生既构建了基础知识体系,又掌握了一种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提高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 课外训练用“史论和史实相结合”原则学以致用

(1)用好课后自我测评练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到前面已学的教材文本中去充分挖掘资源,学生一旦学会了这种的方法,那么,不管遇到怎样的难题,都能尝试着自己去解决。

(2)检测考试注重能力训练。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为了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能力,我们在平时练习、月检测或考试中,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历史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

教无定法但必须有法,只有得法才有效率。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理论教学,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历史部分材料题大都需要借助于史论和史实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来做出正确的审题和解答,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只有教师平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历史教学“活起来”,才有望使历史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