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读”占鳌头

2014-11-07 12:07李春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范读语文课课文

李春光��

语文教学中,“读”有多种形式,包括默读、朗读、诵读等。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以分析课文为主,轻视读文本,最多也只是学生默读,课堂已经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或者只是注重读的形式,而没有考虑读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高中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必须继续强化“读”这一环节。

一、初读文本,形式多样

初读对于任何一篇文章都非常重要。人的第一印象和直觉总是能影响人的思维。在一个时间相对有限的课堂,初读时若能使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的基调,这对后面的重点理解与深入思考有重要作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比较适宜采用朗读的形式进行。

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和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学生的心灵会受到震撼,情思会得到升华,在潜移墨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由混沌走向清晰。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范读、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各有特点,效能各不相同。

例如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多媒体名家范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薰陶。从心理方面说,教师要求学生读的,自己也读一读,这就可以在无形中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一篇新课文到底该怎么读,不该怎么读,教师一示范,学生再学着读,畏难情绪就打消了。比如说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其中很多篇目就可以采用名家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二、精读文本,默读最佳

默读,即快速阅读,它既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默读习惯的养成和默读品质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而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则主要以默读的形式进行。许多教师只是把默读课文当作一个教学环节,几分钟一笔带过,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也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读懂了,就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更不用说提出问题,就直接跨到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了。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

首先,默读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教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精读文本的时候宜采用默读的形式,通过默读,学生可以筛选、获取文章中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体会文章的佳词警句,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思路,揣摩品味比较深刻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意思。默读时一般可以采取圈点勾画的形式。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应布置相应的任务,而且任务要少而精,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读,才不会盲目、机械。

例如教读《琵琶行》一文,对课文第二段中琵琶音乐描写的十四句诗的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赏玩,领会这十四句诗所表现的琵琶乐声的感情特点。默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身临其境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是读“熟”,读“感”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而有效。

三、深读文本,品读味道

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品读要求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朗读之后能说出这样读的理由和读了之后的感受是品读的关键。在教学具体文章时,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圈点勾划的批注习惯和能力,在问题的预设和课程的生成中,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品味文章的方式和理由。如果说默读是要读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读出作者”;品读就是要读出与自己最有共鸣的句子,是“读出自己”“读出哲理”。那么,深读文本就需要品读,而且语文课就得上得像语文课,要洋溢着语文味道,不能仅仅把语文课上成朗读课、欣赏课、质疑问答课。很多高中语文课仅仅是为了解决几个问题而读文本,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就算学完了。这样的语文课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语文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学习语文。

四、熟读文本,诵读为上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诵读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高中教材中明确要求背诵的篇目不少,可高考中与背诵有直接关系的也就是名句默写题,导致很多学生就背那指定的几十篇文言文,三年背这么一点,已经够少的了,可毕业时还有不少学生不能顺利背出。这一现实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注意。

不过,这里所说的诵读,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那么,熟读文本就得要求学生在精读、品读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应的积累,一些典范的现代文、文言文,精彩的现代文段、文言文段和古代诗词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当堂记忆,既可以完成学生的诵读目标,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提高。有的教师把诵读的任务放到课后,殊不知很多学生课后都不把口头作业当成作业,根本不去背诵,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达不到一气呵成的效果。

总之,读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用而重要的方法,各种类型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加强“读”的训练,这样读讲结合,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语言,提高能力,学到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224426)

猜你喜欢
范读语文课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