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敲中理解文言词句

2014-11-07 11:50郭晓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词词句例句

郭晓明��

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分数逐年增加,尤其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从无到有,又从6分增加到8分、12分。许多考生原本就对文言文阅读感到吃力,分数的增加,意味着困难加大,其中困扰考生的最大问题是文言词句的深奥难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文言文等同于学习一门外语。

其实,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是要积累足够的常用词的词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推敲”的方法能够帮助考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词和句子。

一、以已知词义推敲未知词义

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涉及具体的文句理解时,就要善于利用已知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推敲难懂的生僻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2012年江西卷)

②凡容色皆若欷放洒泣者,伤离别也。(2013年江西卷)

例①中的“鬻”虽然在课文中出现过,但是如果考生对此有所遗忘的话,就可以运用推敲的方法把词义推导出来。因为句中的其他词大多是常用词,难度不大,“鬻”与其前的“供祭礼”肯定有关,这就说明这个词是修饰“祭礼”的。再分析前面几个词的词义,是“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以此可知那肯定是“卖”的意思。

例②中的“欷”的推理方法与例①的方法一致。首先可以先理解“洒泣”(哭泣)的词义,然后是“伤离别也”,从而可以推知“欷”有哭泣的意思。

二、以实词推敲虚词

在文言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对稳定,而且实词的意义比较确定,记忆起来也比较方便。而虚词因为具体的含义不够明确,用法又非常灵活,在记忆、理解、分析的过程中,比较难掌握。为此,在理解或翻译文言词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确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推敲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这种方法既准确又便捷。

①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日昼,用盖以蔽日也。(2013年江西卷)

②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2006年全国卷)

例①中,先理解“苦灯烛之费”(农家拿不出灯烛钱),再理解“送迎”(送亲迎亲),这样推敲出前后文构成因果关系,“蔽”就可以解释为“遮蔽”。

例②中,看“念悲其远也”(想到他身处这么遥远而感到悲哀),再分析“哀”(感到悲哀),由此可知,“之”与前文的“其”的意义和用法是一样的,因此就推敲出“之”是起指代作用的。

三、分析语法结构推敲词义

名词、代词常常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常常作谓语,这种语法规则,古今是一致的,如果碰到有活用词等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语法规则来先确定词性,再推敲词义,以保证词义理解和解释的准确性。

①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2013年江西卷)

②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2012年山东卷)

例①中的大多数词都比较好理解,只有“杖”和“门”'比较难懂,但是“杖”的意义比较固定,而且通过“而立”可以确定其中的“而”表修饰。那我们可以知道是“拄着拐杖站着”,而“门”的解释以此类推,因为平时这个词一般解释为“门口”,根据“而”可以判断“门”的词性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倚着门”。

例②中的“私之以财”的“私”,通常解释为“私下、私心”。但是这个词的后面跟了一个“之”,“财”是动词,说明“私”应该是状语,因此我们就可以判断“私”的词义是与它的名词词义有关的状语词义(私下里地)。

四、借助对称句式推敲词义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的句式来说,显得更简洁、凝练、整齐。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较多的对称句式,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推断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义。

①衣冠而须,磬折而立。(2013年江西卷)

②招之不来,麾之不去。(2011年江西卷)

例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衣冠”与“磬折”的位置相对,意义相近。那么,两句中“而”的位置是相对的,则意义也应该相近。因此我们就推敲出“而”的意义是表修饰。

例②中的“招”与“麾”位置相对,而且都是在“之”的前面,可以判断是意义相近。“不来”与“不去”的位置相对,也可知它们的意义是相近的。以此我们就推敲出“招”解释为“招手”,“麾”解释为“挥手”。

五、联系课文或成语推敲词义

虽然一个词语存在多种含义,但它们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现在的一些词语(尤其是成语)仍保留其古义,我们就可以利用纵横联系的方法推敲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2010年江西卷)

②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2012年上海卷)

例①这样的例子特别多,高考中的文言文词语大多来自于课本,或者至少有联系。如例句中的“以”(因为)的意义都可以在我们的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例句分别是“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例②这样的知识则主要考查我们在学习中的积累了,如果积累的词语足够的话,就看是否善于联系现有的知识去推敲了,像例句中的两个“使”字都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出现过。

六、根据事理推敲词义

在考试中,有些题目中词义的解释一时难以判断正误,如果善于通过原文中的叙事或一般的情理进行推敲,就可以判断试题中的解释有无出入,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2011年江西卷)

②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

例①中的“便宜”,容易解释为“某商品在价格上实惠”。如果我们根据原文去推敲,文中的事件是皇帝要他前往探视水旱灾害,由此推理,“便宜”的意思应理解为“出使的机会”。

例②中的“稼穑”是否就是“庄稼”的解释呢?通过对照原文,我们可以找到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以此推敲,不应当是“庄稼”,而“农事”的解释则更为合理。

总之,阅读、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只有积累了足够量的文言词句,再利用积累的知识去推敲词义,文言文阅读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二中学(341400)

猜你喜欢
实词词句例句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